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我的哥哥——我的基层“导师”

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栗江镇人民政府 王茂娴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凉风初至,长夏未央。全国第38个教师节就要来临,看着窗外越来越圆的明月,我想起了我的哥哥和那段他陪伴我一路成长的时光。

  我的哥哥来自闽北大山,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了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到了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三年间与村民同吃同住,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我一直想追随他的脚步,成为月亮旁默默闪烁的星星。现在,我想介绍他给大家认识:他叫陈旭楠,曾任贵州省丹寨县排调镇也改村第一书记,被评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我的哥哥。

  他在朝夕中写实韶华,告诉我要永远保持学习的“冲劲”。小时候,我寄住在姑姑家。作为“半个”留守儿童,我的成长之路却并不孤单乏味。只要一有时间,哥哥便让我多读书,从文学到历史,从散文到传记;催着我背诵诗词,至今他非要我在暑假背完《笠翁对韵》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在他的影响和督促下,我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爱上了写作,学会了独立思考,成为了“一根会思考的芦苇”。长大后,我们离开家乡,为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各自奔赴远方。大学临行前,他写下千字对我的嘱托和祝福,希望我能成为更加优秀的妹妹。后来,他去了离家上千公里远的贵州丹寨,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工作之余,他仍在为攻读博士学位而努力。他告诉我:只有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我在他的身后,悄然追逐着他远去的身影,希望自己能快一点,离他再近一点,

  他在风雨中写实奉献,教会我要随时拥有奋斗的“闯劲”。广袤的贵州高原,群山莽莽,林峰苍翠。千百年来,崇山巨石如同锁链封住了人们走出贫困的道路。那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无数朝气蓬勃的“80后”“90后”涌入山的更深处,与村民在十万大山中谋出路,我的哥哥便是其中一员。他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更是唯一的“异乡人”。从不会吃辣到“无辣不欢”,从不爱喝酒到与村民把酒言欢,从不会方言到出口成章,没人知道他到底吃了多少苦,但他的成绩却有目共睹。2018年4月,丹寨顺利减贫摘帽,退出贫困县,他获得优秀援丹干部荣誉,村党总支获得全州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他将福建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带到了遥远的贵州,将抗争贫困命运的呐喊与行动化为现实,时光刻录下他朝着脱贫梦奋力奔跑青春身影。

  他在岁月中写实沉淀,鼓励我要常常怀有坚持的“韧劲”。今年夏天,我追随他的脚步,成为了一名选调生,在衡阳县栗江镇檀市村开始了属于我的三年锻炼时光。初到基层,我常因为各种问题焦头烂额,因为一点小事就忍不住流眼泪。他却一直鼓励我,让我加油再加油,坚持在坚持,只有这样才能收获工作的意义,改变大家对我的看法。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我便与村干部一道,走过了半数以上的村民小组,为完成养老认证、经营性自建房安全问题排查,解决改厕问题走在田间地头。看着远方越飘越远的云,越流越近的河流和眼前这片我越来越熟悉的土地,我仿佛明白了他那时离开家乡,支援西部建设的原因:是对一方水土最深切的爱,是对地方发展最真实的期待。将青春扎根在这片陌生的土地,在这里生根,在这里成长,便是我们这些“异乡人”的价值。

  小时候,他是我的“导师”,陪伴着我长大;长大后,我成了他的“战友”,追逐着他的步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方的游子怎会不想家?但看来今年中秋我们都要在异乡度过了。但是不怕,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发布人:毛线写稿中 发布时间:2022-9-8 22:30 收藏 阅读人次:5850

初审:邱莫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