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闻过则喜”不妨“闻过改之”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委组织部 林烈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闻过则喜”一词,最早沿自《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句话:“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指虚心接受意见,不文过饰非。作为基层干部,在走村入户时不免双耳常入“牢骚声”,只有欣然听得“逆耳忠言”,方能实实在在地体察民情、掌握实情。

  如何对待牢骚话,反映了干部的政绩观。有的干部听不得“揭短之语”,生怕自己“丢了面”、问题“漏了馅”,便视提意见者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是恶语相向就是置之不理,非但无法遍听民意,反而激化了干群矛盾;有的干部“只闻不改”,将接受群众批评视为“规定动作”,认为“听了就是做了、留痕便是留心”,重摆拍、轻实效,剖析问题浅尝辄止,整改问题无的放矢。久而久之,无人愿讲真话、无人敢提意见,民意通道成了“断头路”,干群关系渐渐疏远。

  牢骚话中藏民意。实际上,牢骚话虽然意见尖锐、情绪激昂,听来如刺在背、如鲠在喉,却是群众内心真实的呼声,往往有因可究,说明工作实绩与群众期待存在一定差距,通常牢骚越盛的地方,越能暴露出党员干部在作风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干部把下基层当“作秀”,开展“搭台唱戏”式走访、“闭门造车”式调研,不听真话只看“盆景”,民生实事无法解决,群众自然“满腹牢骚”。

  “闻过则喜”的关键在于“闻过改之”,将“牢骚话”常挂于心,以“抓铁有痕”的态度践初心、暖民心。要善调研,察民情体民意。所谓“鞋子合不合脚,穿鞋的人才知道”,政策是否符合实际、落实是否到位有力,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带着问题出发,多去水岸埠头观实情、多走田间小路沾泥土、多到邻里坊间谈日常,讲讲土语、卸下架子,主动问计于民、取需于民,才在沟通中看到“盲点”、听到“杂音”、摸清“需求”,切中要害直面症结、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要有胆气,解民忧纾民困。为民解困,靠的是速度,拼的是效率,一“等”就错失了良机,一“拖”就滋生了惰性,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需立说立行、雷厉风行、强化“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意识,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原原本本梳理汇总民情民意,靶向发力、持续用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心态一抓到底,做到办法在一线产生、政策在一线落实、困难在一线解决。要提作风,讲廉洁重修身。干部姓“干”,既要干事,也要干净,廉洁自律、克己奉公是应有之义。党员干部要筑牢拒腐防线、坚守底线,主动接受民众监督,自觉在约束下用权。确立“守家有责”的意识,自觉摆正家风与党风的关系,管住管好自己的“亲友圈”“生活圈”“交往圈”,做到慎言、慎行、慎独。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温暖,才是疏导牢骚的最好办法。
发布人:Uburlia 发布时间:2022-9-16 15:37 收藏 阅读人次:24776

初审:余路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