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一别十年 “你”变了

甘肃省岷县县委组织部 包邦强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曾几何时,“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就是我出生的那个小山村最真实的写照,刚刚告别煤油灯没几年的村子,电视机是无可厚非的顶级奢侈品,千百年前就已见雏形的“牛车”依然是农业领域无可替代的“豪华配置”。离乡工作十年,中间几次回村,变化之大令人慨叹,从原来人人向往“走出去”,到现在更多的人选择“留下来”,一别十年,不得不说,你“变”了。

  十年前,走出大山是普遍共识,知识改变命运点燃“山里娃”的求学梦。“看那谁家的儿子,人家多攒劲,上了大学,成了‘脱产干部’,你要向人家学习。”十年前,这几乎是父辈们教育子女的通用台词,那时候,“走出去”是让生活看到希望的唯一选择,没有人比“山里娃”更明白学校围墙上“知识改变命运”几个大字的真正含义。为了改变,甘肃省会宁县“教师苦教、家长苦供、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被各个学校奉为圭臬,我们的求学生涯里通篇都贯穿着一个“苦”字,父辈们说,现在受苦,是为了将来不受苦,没有一个孩子会反驳。2012年,我成为全村“脱产”的第四个“攒劲娃”,每逢回村,建立在村头一颗扁平大石头上的“融媒体中心”就会第一时间播报消息,紧接着就会有一个个乡邻邀请你去他们家吃饭,顺带为他的孩子“传授”一下“成功经验”,发挥一下“模范表率”作用。在党和政府对教育的巨大投入中,在一个个“典型”的影响下,不足百户的村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成了附近十里八乡的美谈。

  十年间,昔日铁饭碗不再吃香,特色中药材产业鼓起“下苦人”的钱袋子。家乡海拔高,气候高寒阴湿,种植传统农作物不仅产量低,且受自然气候影响,过去基本是靠天吃饭,仅能满足温饱。在这里,务农被称为“刨食”,“下苦人”是农民的代称。但正是这片令人叫苦的土地,却是200多种中药材的天然产地,更因出产的当归质量上乘,又被称为“中国当归之乡”。近年来,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鼓励村民们大规模种植当归、党参等适宜本地气候的中药材,山沟沟里的青山绿水和阴凉气候成就了当归等药材的丰产,也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药材种植富了起来,腰杆子直了起来,昔日穷山恶水变身今日金山银山。还记得,几年前回村和堂兄拉起家常,在谈到年收入时,动辄以十万为单位的年收入让他在我面前神气不已,更直言“你们工资太低”。这与我当年走出大山参加工作时相比,可谓是天翻地覆之变,我明白,“脱产干部”不再吃香的背后,是“下苦人”梦寐以求的“甘甜”。

  十年后,留守家园成更多选择,路通民富环境美圆了“山豹子”的小康梦。十年弹指一挥间,绿水青山依旧在,不见当年土坯房。随着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各种惠民政策和扶贫资金接踵而来,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巷道硬化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山村,改变着山里人的生活方式。昔日仅供“牛车”通行的泥土路上能有一辆山外的三轮车进入,村里人就会将其围得水泄不通,而今宽敞的通村公路上各种牌子的私家车络绎不绝,再也没有人会驻足观看。这让我想起当年外出求学时,公路沿线的人称我们为“山豹子”时的辛酸和无奈,那时候除了隔绝交通的大山,还有一座大山是隐匿在村民内心的自卑,是与外界事物脱离的伤感。而今路通民富的愿景已然实现,但走出大山的许多人却又因药材致富的梦想而选择了回到家乡。“走出去”是穷则思变的无奈之举,而选择“留下来”更是因为这方绿水青山之间,不再有令人避之不及的苦难。

  离开山村的十年,我与故乡各自成长,各自蜕变。如今回村虽有物是人非之伤感,但父辈们从生活的苦难中迎来今天的幸福,亦是每个游子都乐意见到的变化,这变化中永恒不变的,是根相连、心相牵。
发布人:顽石 发布时间:2022-9-30 14:46 收藏 阅读人次:4515

初审:汪青雷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