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征文

青春有“信条” 远征“在状态”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委组织部 张乃荣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求是》杂志以专刊形式发表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报告通篇贯穿坚定的信念追求、强烈的使命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政治宣言、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青年要在学思践悟中追寻报告的真理味道,用青春书写信条,踏上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以满格信心、满腔热血、满分表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踏上远征,须把“苟利社稷,生死以之”作为理想信条,确保守信念在状态。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牢记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青年要真正把对党忠诚、为民服务铸入思想、融入灵魂,在任何时候遇到任何风险和挑战,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鸡蛋从外部打开,它只能是食物,而从内部打开,却是新生命的诞生。”青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发自内心的主动干事。要心怀“国之大者”,涵养迎难而上、踔厉奋斗的决心和意志,真正把“志若不移山可改,何愁青史不书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精神作为人生追求,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常修常炼、常悟常进,始终做到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坚决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

  踏上远征,须把“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作为担当信条,确保扛责任在状态。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共产党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担当就是敢于承担责任,关键时刻敢挑担子,在责任面前不回避,不推诿,不退缩,敢于迎难而上。青年要深知自身肩上的担子之沉,责任之重,时刻警醒自己,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强毅魄力,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的坚强决心,撸起袖子加油干。要锤炼敢想、敢干、敢闯的“真精神”,在“风雨雷电”中接受考验、实现蜕变。青年需要“大开脑洞”,跳出陈规窠臼,以实情实境为依托,以破解问题为落脚点,敢于“质疑”“抬杠”“否定”,用活跃的思维开创独树一帜的创新举措。只有亮出敢作敢当的“真把式”,勇挑重担、奋勇争先,方能踏平坎坷成大道,风雨无阻向前行。

  踏上远征,须把“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作为勤勉信条,确保重实干在状态。勤政务实是中国共产党人天生自带的“基因”,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代代共产党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勤勉精神,带领人民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脑如同一把钢刀,长时间不用就容易生锈,就会无所用处,同时要想真正掌握情况,就要勤于跑腿、勤于做事,坚信“勤能补拙”,以“爱揽活”“不挑活”“不怕活”“多补位”的精神做细、做实、做好、做精每一项工作任务。正所谓天道酬勤,青年要把全部心思、全部本领用在“真干事”“多干事”上,切忌将工作停留在PPT、停留在脑子里,要在久久为功中不断孕育和沉淀,方能学好真本领、练好真功夫、展现真作为。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拜人民为师,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做,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空想,要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踏上远征,须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作为奋斗信条,确保求开拓在状态。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于探索中收获成功,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古人云,“善思则善行,善谋则善为。”善为是一种克服自身的惯性和惰性思维,树立创新突破的理念,干工作、做事情既要用力、用心,更要善为。基层情况千差万别,一线工作更是错综复杂,一味地简单粗暴、搞“一刀切”是很难干其事成其事的,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抓住关键点、寻求突破点,理清思路,不断反思,进而得到提升。青年的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都需要在基层实践中汲取,在应急处突中提升。要坚持到实践中去,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切忌走马观花、一得自矜、以偏概全。须涵养“学徒心态”,下一番“绣花功夫”,啃一啃“硬骨头”,爬一爬“上坡路”,从严从实把自己“摆进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真正实现从不会干、干不好到善于干、干得好的升华。
发布人:涵霰澜霭 发布时间:2022-11-1 09:14 收藏 阅读人次:41301

初审:安可欣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