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叩门”有度让服务更精准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 陈德裕 杨波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基层直面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心中自有标尺。基层干部要想把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心坎里去,赢得群众的认可,在提供服务时就要格外倾注心力,紧扣群众所需所盼,主动“叩门”问需,精准服务,保质保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让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漏一人,更实更细更具体。

  “叩门”有准度让措施上门更精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的需求更趋向于多元化,且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众,他们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倘若不分甲乙丙丁,把所有政策措施一股脑地灌输给群众,只会导致人力浪费、资源浪费,群众真正想要的难以得到。因此,要让政策措施更精准地送入群众家中,党员干部就要掌握群众想什么、要什么,要把服务工作做在日常、做在细节。常态化长效化上门问需,对每一户的具体情况能掌握,对群众想什么、要什么了然于心,对于在家务农的、外出务工的、子女上学的、老人在家的分门别类将具体措施送上门,最大程度满足群众之所需。同时,通过广泛的政策宣传,拓宽政策宣传的覆盖面和提高政策受众的知晓率,让群众能根据自身需要“下单”,党员干部化身“外卖员”送货上门。

  “叩门”有温度让人文关怀更精准。基层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常常聚焦着眼解决群众的普遍困难,却常忽略了群众特殊的“心结”,针对个人的特殊问题束手无策。基层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过程中要避免“撒胡椒式”的慰问,不能到群众家中板凳都没捂热就急着要走。靠老旧群众工作方法只能解决表面问题、普遍问题,不能解决里子问题、特殊问题,容易陷入形式主义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导致留下“心结”。纾解群众的“心结”需要常常同群众“坐一条板凳”,站在群众的立场感知矛盾、设法调和,多到群众家中看看吃什么、穿什么,看看孩子怎么样,问问家庭关系,了解邻里交往情况,把群众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和群众一起想、一起说、一起干,让群众感知到为民脉搏的跳动,从而打开群众心门,让基层干部工作更有厚度、有温度。

  “叩门”有力度让破题解题更精准。叩门问需最终的归宿是化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难题。要化解难题,仅靠甜言蜜语是不够的,而是要撸起袖子流流汗。党员干部要避免做一个话说得很好听,真正干起来却不尽如人意的“假把式”。干部说到底要干字当头,因此党员干部要走入田间地头下实功、务实效。在共同实干的过程中学习人民群众经过日积月累的劳动所积攒的经验,进而迸发破题的智慧。同时为了让解题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党员干部要积极引导群众说政策、讲思路,让群众把自己对于生产生活的想法和意见都抛出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汲取群众的智慧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在实践中学习真知,打开思路的阀门,以源源不断的干劲和智慧,对每一个难题都有对应的“解题思路”,进而求得人民满意这个标准答案。

  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自然也要把工作做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要始终把民生事业当做大事和头等要事,站稳人民立场,以“叩门”之姿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担当好人民公仆这个极具含金量的角色。
发布人:江滨柳 发布时间:2022-11-2 15:58 收藏 阅读人次:3734

初审:邱莫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