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让“扎根”成为基层向上的“时代力量”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岷阳镇 何亚峰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10年的基层工作,自信、坚定、担当已经深深镌刻在为民服务的平凡工作中。每每在点滴细微处,总会有一股坚毅而永恒的精神力量不断鞭策、鼓励自己向前,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生命中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基层老党员——我的祖父。祖父已经离开我们10个年头了,他留给我的精神力量不断激励我坚守育人初心,践行教育情怀。让我在热爱中坚守,坚守中进取,大概这就是“教育世家”的家风传承。

  筚路蓝缕,坚守讲台的教育初心成为我扬帆奋斗的“源动力”。祖父的读书年代定格在20世纪50年代,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1958年,即将师范毕业的他,为了不让缺少劳力的家断了烟火,最终放弃学业,从400公里外的学校翻山越岭,徒步回到荒芜的村庄。不知走了多久,他自己也忘记了时间。从此,他就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念书人”。给公社记账,给邻居写信、念信,荒芜的小山村有了一颗文化的种子。在公社的支持下,祖父决定加入筹建学校的队伍中,在自己的自留地建一所学校,筹资找建材,夯基筑墙,热火朝天。一所名副其实的“土学校”终于有了雏形,土基丕,山材木。课桌都是简易的木板边角料,黑板用锅底灰刷出来。平静的小山村,开始有了读书声,部队复员的三叔,中学肄业的田青年、周青年,开始跟随祖父成为青年教师。“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一个人的担当。

  一心为公,宵衣旰食的敬业精神自是我一生翻阅的“教科书”。祖父一生养育子女多,白天在学校教书,晚上还得加班加点忙农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学校的发展,孩子的前途是一个乡村家庭全部的希望。除了繁杂的学校校务,精心备课、批改作业外,还有繁重的家庭农业劳动,超负荷的工作使他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乡村医生断言,祖父严重的胃病最长也坚持不过三年。一层阴霾笼罩了整个家庭,但祖父却并为所动,他在自身调养的基础上,依然早出晚归。修葺屋棚时摔伤了腿,没休息几天又拄着拐杖去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在全乡成了一流,周边的乡亲纷纷把孩子转过来上学。一批批的学生走出去,各行各业,成为能手,成为精英,乡村学校有了名声,“大何老师”成为了乡亲们一种精神寄托。1996年,省政府为他送来了“教龄30年”荣誉勋章。光荣退休前一年,政策允许,转正成为正式编制教师,作为乡村民办教师他一干就是40年。

  两袖清风,清清白白的人格品质是我永葆清廉的“家传宝”。祖父是一名民办教师,工资收入微薄,家庭人口又多,勤俭节约是成为我们几代人成长的底色。学校就在家门口,学校的钥匙串在周末永远放在那个神秘而神圣的木箱子中,不容别人“侵犯”。上小学时我带着一本残缺的字典去学校,老师说是学校的字典,满腹委屈回家向已经退休的祖父说了原委,他要我还给学校,给我买新字典。若干年后,在翻看他留给我们的旧医书中,一个借条夹在其中,是当时借了学校的一面旧单扇门,后面标注已归还。时光在流逝,精神留芳远,这是一个老党员教师给我永恒的财富。

  过往的旧事在时光的流转中已经成了真正的故事,但祖父精神成为永恒的一束光,照亮我前行的路。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党员干部,一名教育工作者,以淡泊之心对待“位”,以敬畏之心对待“权”,以奋进之心对“事”,这是我应该传承精神与家风,也是来自“教育世家”的“奋斗密码”。
发布人:守望 发布时间:2022-11-13 22:05 收藏 阅读人次:2365

初审:王嗣音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