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整理了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到的“中国古语”,并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十个蕴含中国“古语智慧”的成语一一罗列注释,在这看似简单的四十个字里,却将中华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高度契合。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力军,要深入感悟党的二十大报告里“天下为公”的信仰智慧、“民为邦本”的为民智慧、“为政以德”的清廉智慧,以实际行动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满意的新时代答卷。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解锁“天下为公”中“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信仰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礼记》中理想的“大同”景象,指百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社会欣欣向荣。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曾引用这句话,《礼记》里这幅安居乐业的“大同”景象,也正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斗追求的崇高理想。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着初心信仰,并以此作为精神支柱,支撑着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个又一个硕果,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现如今,党的二十大为我们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制定了新的中心任务。在新一百年的接续奋斗中,党员干部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从思想上坚定信仰,突出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坚定信仰,不断自我反思,在比较中坚定信仰。无论将来要涉多少“险滩”、闯多少“无人区”,都要秉持坚定的信仰冲在前、干在前,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冲破困难,坚定不移地奋勇前进。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解锁“民为邦本”中“殚精竭虑、全心全意”的为民智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在,老百姓生活安定,国家就会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这句话,强调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才能使我党执政基础坚如磐石。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从人民用小推车支援前线获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到新中国的成立,一路走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以及人民的力量,取得了一场又一场“伟大战役”的胜利。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根植于人民,从群众中汲取养分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唯有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党的执政之基才能长期稳固。要自觉涵养为民情怀,要多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既要考虑到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基础设施等“大事”,也不放过矛盾纠纷调解、社区文艺生活等“小事”,切实把每一项工作都干好,出实绩、求实效,让人民群众在一件件利民惠民的政策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解锁“为政以德”中“修身洁行、不忮不求”的清廉智慧。“为政以德、臂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为政者,当以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其他星辰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而在古人看来,修身是为政以德的基础,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为政之德更多的则是“廉德”。其身正,不令而行。从包拯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到海瑞的“直言天下第一疏”,从周总理的“补丁睡衣”到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廉德”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前进道路上的“底气”,要时刻警钟长鸣,做到防微杜渐,越是小事越要留心,越是独处越要小心,越是顺境越要清醒。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脚、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自觉做纪律规矩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切实把自身言行规范约束在纪律规矩之下,对党纪国法保持敬畏之心,不越底线、不碰红线,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