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征文

“一”中观“渠” 精神万年长

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德兴乡人民政府 李建强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几十年过去了,那条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依旧在巍巍太行流淌,每一方土石、每一米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座桥梁的故事,被一个又一个的“一”冲击着、感动着、震撼着。如今太行山上“红旗”迎风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成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支撑。

  一个人、一颗心、一份信念,从“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生动诠释中汲取“一生向党”的信仰精神。一望百姓脸,刻着盼水心。祖祖辈辈的林县人无不期盼有一条清清的渠水流过家门。因水荒带来的伤痛,深深地刺痛了26岁就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心。1960年2月10日,一颗为民之心化为一份引漳入林动员令,启动了红旗渠建设这项民生大工程,杨贵的一身正气,换来了太行的一渠清水。“人工天河”把漳河的“一滴水”引到了家门、引进了生命、引进了群众心坎,红旗渠引来的不仅仅是一汪清水,更是一渠电能、一渠粮食、一渠甘甜。我们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忠心向党、一心为党,凝聚起奋进新时代、开创新局面的磅礴伟力。

  一个铲、一根钎、一份担当,从“关山万里作雄行”的最佳注脚中汲取“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一渠清水,滋润人心、造福一方。林县人民凭着一腔热血、一股子干劲,在壁立如刃的悬崖峭石上,靠一根钢钎劈开太行山,靠着一双手,用一锤一钎的坚定把一条蓝色曲线挂在了太行山腰。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锅,三代人齐聚在工地穿梭……这些都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真实写照。截流浊漳河、征服石子山、拿下红石崭、撬开老虎嘴、开凿青年洞、攻克分水岭……1520公里的渠道,157座渡槽,211个隧洞,12408座建筑物,用挖掘出的土石方可以修建一条北起哈尔滨,南至广州,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创业艰辛征战多,百年芳华胜蹉跎。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传承弘扬艰苦创业之精神,担使命、践初心,为实现民族复兴全力以赴。

  一个洞、一座碑、一份荣耀,从“同舟共济扬帆起”的力量源泉中汲取“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筑渠开路,耕耘幸福。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党员干部主动请缨、带头向前,树立起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的先锋形象,以党性光辉团结起无数群众之心,汇聚起千万人民之力。从战太行到出太行,再到富太行,美太行,闯荡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开辟出一条出太行的路子,开辟出一个富太行的天地,描绘出一幅美太行的画卷。而这也正是我们党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关键。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党的政治智慧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要主动接过“红旗”,把红旗渠精神当成荣耀,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的目标。

  红旗渠水奔流向前,一个又一个的“一”凝聚起了这座山碑。红旗渠建设孕育了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滋养着一代代的红旗渠人。一个特殊的名叫红旗渠的文化符号,一个特别的人间奇迹的历史坐标,一个特有的历久弥新的精神丰碑,“一”中观“渠”精神万年长。
发布人:布一 发布时间:2022-11-16 00:02 收藏 阅读人次:2421

初审:王嗣音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