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要求从现在起到明年年初,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宣讲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应当走入群众、走入基层、走入人心。若将宣讲看做一门厨艺,应当将基层宣讲这道菜做得“有滋有味”,让群众品尝得更“津津有味”。
精心寻找“厨师”,从“外地主厨”到“本地师傅”,把好基层宣讲“选人”关。厨师是菜品味道的“掌勺人”,宣讲员则是宣讲的“代言人”,宣讲的最终效果是由宣讲员呈现。基层宣讲有其自有的独特性,区别于面向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宣讲,它是面向基层群众的,那么在宣讲员的选择上,就要更注重选择吸收“本地出生”的基层宣讲员,打造“本土宣讲队伍”。“本土宣讲队伍”要注重将政治觉悟高、群众基础好、宣讲水平强的“土专家”“田教师”吸收进来;把愿意发挥余热、熟悉基层情况、紧跟时事热点的“老书记”“老同志”纳入进来,同时还注重吸纳乡贤能人、选调村官和村干部等,壮大基层宣讲队伍,厚植基层宣讲土壤。
细心挑选“食材”,从“司空见惯”到“当地特色”,把好基层宣讲“选材”关。“用料”不同,宣讲“味道”自然就不同。应避免长篇大论,摒弃晦涩深奥的枯燥理论,将老百姓听得懂的道理事例融入进去,既深入宣讲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又生动宣讲当地人民群众和基层党员干部的火热实践,让“高大尚”“枯燥”的理论“吸引人”“感染人”。深入挖掘本地先进事迹,用好用活当地文化资源,讲群众熟悉的基层干部,讲百姓愿听的红色故事,善用“小切口”解析“大道理”,活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把理论知识、方针政策讲“活”讲“薄”讲“透”,讲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专心掌握“火候”,从“一锅乱炖”到“恰到好处”,把好基层宣讲“时机”关。基层宣讲时要明白为什么宣讲,宣讲主题是什么,宣讲对象是谁,要达到什么样的宣讲效果,只有掌握好这四个关键问题的火候,宣讲效果才会卓有成效。旺火抓准时机,基层宣讲要让老百姓及时了解中央省级重要会议和决策部署,所以应在政策最热的时候将其“炒透”,让群众感到二十大与自己切身相关,将二十大精神迅速传到基层末端。文火久久为功,基层宣讲要推动党的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以实际需求为着力点,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反复“熬透”,让老百姓对文件要求、政策程序 “谙熟于心” 。
细心配齐“佐料”,从“家常便饭”到“农家风情”,把好基层宣讲“味道”关。一如特色配料能更好提升风味,宣讲也要“因人而异”,让群众体验到更具风情的“农村特色”。一些理论宣讲“不分对象”,无论对党员干部还是基层群众,讲的都是同样的话,内容上“千人一课”,既概念抽象又机械枯燥,群众听完“云里雾里”,导致宣讲效果不佳。基层宣讲不是“面面俱到”,不是“千菜一味”,要善于从群众角度去出发,结合当地特色农情开展“特色宣讲”,每次的宣讲主题要讲出特色、讲出亮点、讲出创新,学会用“方言土话”讲出“农家味道”。
耐心摆好“拼盘”,从“吃大锅饭”到“私人订制”,把好基层宣讲“形式”关。基层宣讲要用心摆盘,针对基层群众“私人订制”,避免“千人一堂吃大锅饭”。要让宣讲“新起来”,以“人物+故事+互动”等新模式,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传递理论思想,选择田间地头、村社广场、灶间庭院,在贴近生产生活的情景里宣讲,让宣讲更有感染力。让宣讲“潮起来”,避免以往单一的传统讲座和报告会宣讲形式,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创新宣讲方式,利用抖音、短视频等新技术手段,让宣讲进入基层群众喜好的各式场景里。让宣讲“奇起来”,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文艺作品创作中,可以用小品、歌曲、表演等形式吸引群众目光,激发群众兴趣,让群众多“驻足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