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习近平同志制定了享誉全国的正定“人才九条”,破解人才政策瓶颈制约难题,一年内吸引700余名科技人员来函咨询、联系调动,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等50多名高级专家学者应聘参加经济顾问团,形成了人才虹吸效应。在近40年后的今天,正定“人才九条”对于干部人才工作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要以引才、用才、留才的“三多三少”营造遇才起敬、得才欣喜、唯才是举的选人用人良好生态。
按需引才,多“精准滴灌”、少“大水漫灌”。“人才九条”是习近平同志通过深入调研、深思熟虑并对正定“高产穷县”县情充分研判后提出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当前,少数地方曲解了引才的作用意义,纯粹为引才而引才,片面强调引入的人才数量、学历层次,引才俨然是为了装点门面,沦为了政绩工程和吹嘘的资本。引进人才,贵在因时因地制宜,唯有带着“为什么引才、引什么样的才、引来的才干什么”等问题去深入思考,精准匹配岗位需求,才能避免陷入盲目引进、唯学历职称论等误区。“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在引才的问题上,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不妨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点,多些精准滴灌、少些大水漫灌,确保事得其人、人事相宜,真正做到“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如我们以人才振兴促推乡村振兴,多培养出几个“田秀才”“土专家”,或许比引进几个博士、海归更为实惠实用。
大胆用才,多“能上能下”、少“雨露均沾”。“人才九条”大胆冲破了旧有条条框框束缚,广泛接受包括出身不好、犯过错误、挨过批斗的各种人才,择其专长,量才使用,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习近平同志曾打破非党人士只能担任副职的惯例,提拔一名耿直正派的作家任县文化局长;曾为没有学历的本土专家颁发“自学成才奖”“率先致富奖”。为了让人才轻装上阵,他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为了让同志们没有顾虑,他承诺发生了问题由他和县委负责。近些年来,党中央出台了“能上能下”等一系列干部人才政策,树立重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但也有一些地方执行上级政策之时畏首畏尾,喜欢搞平衡照顾、“雨露均沾”,凡事要看有没有先例、会不会引发攀比,归根究底还是少了点担当情怀。“人才九条”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是一心为公、为谋发展,选人用人之时不妨大胆鲜明地畅通“能者上、庸者下”的“双车道”,即便是步子迈得稍大一点,相信也能赢得绝大多数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
精诚留才,多算“长远账”、少打“小算盘”。为了使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安心留下来,“人才九条”从利益分配、奖励机制、家属安排、生活待遇等方方面面予以优待,如兴建“人才楼”“招贤馆”,为引进的人才供应100%细粮,承诺人才来去自由等,让人才真正得到优惠、受到尊重。当前,少数用人单位目光短浅,喜欢打“小算盘”,引才之时讲得天花乱坠,引进之后却斤斤计较,变相降低待遇,承诺的事项迟迟不肯兑现,狭隘的利益观使人才没有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只得望而却步。“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想将人才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久动能,需学会算“长远账”,以“千金买马骨”的决心搭建好干事创业的舞台,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的硬环境、软环境,以精诚的理念、精细的服务关心关爱人才,让人才能够安心、安身、安业,得到成长、有所成就,有大展身手的用武之地,没有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