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中指出:“要着力增强宣讲的说服力、亲和力和针对性、有效性,紧密联系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清楚、讲明白,让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为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准确、生动传达,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应牢记三“忌”三“重”,通过有深度、有热度、有温度的宣讲形式,当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人,让群众的掌声响起来,让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忌“空”重“实”,让理论与实际串联起来。在基层宣讲要尊重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反馈,多运用对话性话语与群众交流谈心,切忌罗列条条框框、干巴巴地讲理论,要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讲出科学理论的“实践底蕴”。对待二十大精神的宣讲也应该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否则仅仅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作为宣讲人,要先让自己化为“一树春风一夜雨”,参与其中,浸润其里,学深悟透弄懂党的二十大精神;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将所学的精髓,融入所思所感所悟,引用同样发生在基层的故事,通过运用“大白话”“土方言”讲出“土腔土调”,讲出“乡土味道”,以群众关切诉求为“落点”、以增进干群关系为“要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把自己学习二十大精神的感悟和当地群众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让群众不仅听得进、更能听得懂。只有这样的宣讲,才是有深度的,才能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
忌“形”重“效”,让讲者与群众互动起来。宣讲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而行。切忌陷入形式主义,要注重提升宣讲内容的质效,让二十大精神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互动是保持吸引力的良器,一场理论宣讲中安排三四次互动,不仅能够倾听群众的想法和声音,更能活跃气氛,调动群众积极性,使群众的注意力始终在宣讲者手中。因此,对于二十大精神的宣讲更需注重互动感、体验感。我们要采用谈心交流、你问我答、交互式聊天等形式,面对面把理论讲透、心贴心把内容说清、实打实把办法留下,在双向互动中加深群众对宣讲内容的理解,激活群众的好奇心,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采取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搭建互动平台,丰富宣讲形式,增强感染力,打通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最后一公里”。只有这样的宣讲才是有热度的,才能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枝繁叶茂”。
忌“虚”重“情”,让内容与情感融通起来。宣讲绝不是简单的背书,而是用真情实感的表述打动群众,让群众听得进、能共鸣、有触动。作为宣讲员,最核心的就是要带着情感讲理论、实现通“情”达“理”,在宣讲二十大精神时更要注意“入情入理”。在宣讲报告内容时,不是自说自话的“理论独白”、口若悬河的“理论表演”,更不是高人一等的“理论教导”,任何一位宣讲者都要始终装着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带着情怀和热爱奔走在各个宣讲会场,将自己的切身感受融入其中、娓娓道来,动情地讲述自己的宣讲内容,帮助群众将二十大精神的实质走进心里,直击群众内心,让群众越听宣讲、越学理论,越能增强人生的力量感和事业的责任感,激发其爱党爱国情、工作奋斗志、追求幸福力。只有这样的宣讲才是有温度的,才能使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