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流不息之渠水,巍巍而立之山石,历久弥新之精神。“渠”中有“渠”意,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再次重温《精神长河 映照初心——红旗渠精神述评》一文,内心波澜壮阔,心潮澎湃,在红旗渠建设当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引领着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又踏层峰望眼开”,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发展五部曲。新时代已然到来,青年干部使命在肩、负重前行,更应学习好、传承好红旗渠精神,挽起袖子加油干,让红旗渠精神的长河映照初心与使命,让自己努力成长为“渠”中人。
从“愚公奋起十春秋,引来漳河润田畴”中汲取自力更生之“渠”意,甘作勇挑重担的“渠”中人。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物资匮乏,但林县人民不等不靠,更没有伸手向国家要投资、要材料,而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集体力量自己筹划。“苦,但不干更苦,难,不敢干就更难。干了就有希望,不干就一点希望都没有!”历时10年,先后有30万修渠大军鏖战太行,用简陋的工具绝壁穿石,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道。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竣工通水;1966年,三条干渠竣工通水;1969年,红旗渠全线竣工。新时代,广大青年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要自觉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扎下身子、甩开膀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靠自己的力量把各方事情办好、办妥;在核心领域、核心技术面前,更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将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切实提升国际竞争力。
从“高山无言,渠水有声”中汲取艰苦创业之“渠”意,甘作自强不息的“渠”中人。数十万红旗渠建设者的传人自强不息、奋斗不已。“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红旗渠的建设中留下了许多诸如此类的故事与“名”言,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一批批在红旗渠建设中锻炼成长的能工巧匠奔赴全国从事建筑行业,为林州市打造出“中国建筑之乡”的金字招牌,让“红旗渠工匠”叫响大江南北。新时代面对的风险挑战突如其来,党员干部要以时刻在线的精神状态克服工作中遇见的重重困难,打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新的局面,用良心为人民谋幸福、用铁肩为工作添砖加瓦,传承好、领悟好红旗渠中蕴含艰苦创业的丰富养分,将小我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大我当中,奋力谱写现代化城市建设新篇章。
从“与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中汲取团结协作之“渠”意,甘作拼搏进取的“渠”中人。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的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干”字当头,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当年,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同心圆梦的共识,增强拼搏进取的动力,通过团结协作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抗洪救灾、脱贫攻坚、抗击疫情……每一场战斗、每一次遇险涉难,中国人民总是能够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无往而不胜。新时代,青年党员肩负历史使命,要时刻涵养拼搏进取的精气神,与时代同频共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永葆百折不挠的意志力,攻坚克难渡“难关”,关关难过关关过,汇聚出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要同向同行、同心同德,手拉着手,迎着各种风险挑战,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国家稳定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从“薪火相传终有继,江山更待新宇开”中汲取无私奉献之“渠”意,甘作不忘初心的“渠”中人。张买江一家三代人,都把自己奉献给了红旗渠。1960年,张买江的父亲为修渠牺牲;1961年,13岁的张买江走上红旗渠工地,苦战8年,与无数修渠人一起引来了漳河水;后来,他的儿子张学义成为红旗渠上的一名护渠人,日夜守护着红旗渠。十年修渠,一波三折,困难重重,党员干部总是把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留给自己,领取给养物资的时候却默默地把群众推到了前面。新时代,青年要牢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扬好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急难险重的任务挑战下,冲在前、作表率,不怕牺牲;要不忘初心、不移其志,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奉献为群众的幸福生活而上下求索,在扎根基层一线中将最美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脱贫事业。
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是胼手胝足的奋斗,是埋头苦干的拼搏,是艰苦卓绝的努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我们每一位青年干部都要自觉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到工作中,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强大动力,学习好、传承好,让其成为心中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