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莫让“惯性思维”成为工作上的“拦路虎”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城关镇长淮村选调生 沈丹丹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惯性思维”一定程度上能协助我们在面对新情境时加速融入其中,掌握处事方式,但又往往成为阻碍我们创新创造的枷锁。思想一旦上了锁,行动就很难有所突破。作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选调生,尤其面对纷繁复杂的乡村工作,打破“惯性思维”势在必行,莫让其成为工作上的“拦路虎”。

  打破“学生思维”,乡村工作不是以分数论英雄的考试,惟有实干才能出真知。踏入工作岗位的那一刻,我们完成了身份的蜕变,新的人生考卷由社会为我们徐徐展开。不同于以往的考试,这份考卷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也没有明确的考试范围,甚至没有标准的赋分规则,评分表全在群众心中。如何书写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首先要“干”,干部干部,“干”字当头,用辛勤汗水诠释的实际行动远比花言巧语要朴实得多,干的越多,与乡村的联系就越多,也就越能摸索出一条适配村情的独特治理之道;其次要“实”,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初心如磐,奋楫笃行”,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基于此,才能把责任压实、将工作落实、让群众踏实;最后要“精”,作为新人,我们接手事务“贵精不贵多”,把一项业务练熟练透再学习下一项,在循序渐进中掌握全村基本工作,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对自己负责,对群众负责,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

  打破“从众思维”,乡村工作不是以齐整论美感的方阵,惟有勤思才能悟真理。初入乡村,我们思想上可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村干部们传授的经验方法是绝对正确的。他们扎根乡村多年,有丰富的群众基础,相关信息信手拈来,做出决策所考虑的也显然比我们全面得多。所以我们常常扮演着一个“倾听者”“跟随者”的角色,只一味接受别人抛来的信息,张不开嘴,也伸不出手,长此以往就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判断,成为普通乡村干部中最平凡的一员,也与当初选择这份工作时所怀揣的理想渐行渐远了。为了破解这种困境,我们亟需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在两个阶段上下功夫:一是从陌生到熟悉的阶段,我们工作时所存在的一切不安全、不自信几乎都源于不了解,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机会尽快摸熟村情村貌,既做“跟随者”也做“观察者”,用自己的眼睛看实际,活跃在田间地头、百姓炕头;二是从肯定到怀疑的阶段,做事要集思广益,但不能人云亦云,要勤加独立思考,既做“倾听者”也做“思考者”,用实践验证猜想、用实践打破怀疑。

  打破“对立思维”,乡村工作不是以博弈论能力的棋局,惟有屡问才能体真谛。我们幼时观看电视剧常以“好人”“坏人”给角色分类,看到最后,“好人”成了“坏人”,而“坏人”又变成“好人”。成年之后再回看,体会到个中角色背后的辛酸无奈,也不再武断地划分了。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动物,有时给予温情,有时夹带寒凉。回到工作场景中,面对形形色色的人,这种感受也会愈发强烈。我们在工作上面对的很多问题不是非黑即白,不能仅从自我视角上的“我认为”“我觉得”出发,要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就要求我们频频发问:一要向村民发问,问清问透他们的实情、困境与诉求,他们所遮掩的问题往往就是我们需要挖掘的本源,据实出发才能顺风抵达,“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感不必保留;二要向村干部发问,问全问细乡村的村况、风俗与人情,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借助他们“旁观者”的身份发掘出“历史遗留问题”,找出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化干戈为玉帛,避免陷入“推舟于陆,劳而无功”的窘境;三要向自己发问,问繁问深自己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民公仆?藏器于身、问计于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砺己之事分秒必争,不作“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嗟叹。
发布人:丹难 发布时间:2022-12-7 11:41 收藏 阅读人次:22536

初审:钱莱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