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征文

礼赞伟业二十大 青年奋发有为时

甘肃省渭源县第一中学 鄂海鹏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党的二十大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总结历史,牢记航船扬帆之迹。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总结过去、开辟未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因会场遭法租界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中共一大的胜利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使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真正实现了人民民主。细数中国这十年,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成就,一个个亮丽闪光的数字,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场景,都与我们全力以赴的精神状态分不开。策马扬鞭正当时,矢志笃行立芳华。我们唯有抖擞精神、昂扬斗志,才能让民族复兴的巍巍巨轮在新的航线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瞻望未来,踏上奋发有为之路。李大钊曾言:“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不仅是“谦和而狂妄,骄傲又坦然”,还应能“身似山河挺脊梁,敢将日月再丈量”,我们要遇事眸色沉静,意志弥坚,要像先贤们一般不畏艰难,满怀激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先贤们的青年时期在起义、在战斗,在用青春和热血谋太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下,我们应守纪律、跟党走,英勇奋进和进取谋幸福。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奋进,不可急躁,不可慌乱,不可自乱阵脚,因为在疾风骤雨下,也只能是绿肥红瘦,我们要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

  执着杏坛是信仰之本。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有执着杏坛,乐于奉献的精神,甘为人梯,托起学生攀登知识殿堂的高峰;甘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和品德在学生身上延伸;甘当园丁,用心血跟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育林杏坛需要这种执着和坚定。我们一定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厚积忠诚担当之魂,对党忠诚,心系人民,不忘初心,躬身奉献,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爱生如子是动力之源。谓“教育之爱”,强调的是在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仅要有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感,我们还要爱我们所教、所学的内容以及教和学的方式,乃至于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方方面面。这爱和情感是包容的、慈悲的、博大的,同时,又是相当理智的,基于道德的。其目标就是不断的改善,试图使师生双方的每一个人(往大里去,还包括同事之间的、同学之间的、人与自然的、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进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更好。教育之爱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向互动的,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谁也代替不了谁的一种生命的体验。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如何让“爱”得到传递。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人,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将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化作干事创业饱满的热情和活力。

  开拓创新是奋进之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开拓创新”。一百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敢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任何艰难险阻都没能阻挡住党和人民前进的步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认识到伟大教育事业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开拓创新,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的创新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接力奋斗,我们必须拿好自己手中的接力棒奋力前进。

  深情礼赞二十大,踔厉奋发正当时。我们要将个人奋斗的“中国梦”融入到党和国家发展的“中国梦”之中,不断守初心、思奋进、敢担当,以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描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宏伟蓝图。敢作敢为新时代,踔厉奋新征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必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发布人:12371网友cr84ch 发布时间:2022-12-12 07:59 收藏 阅读人次:14052

初审:张兵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