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看“毛驴县令”何以“为公”“为民”“为人”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委组织部 冯小虎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作为一名潍县人,从小就听着郑板桥的故事长大,那“难得糊涂”的故事、“扬州八怪”的传奇,在我心中竖起了既有魅力又接地气的形象。工作之后,再细看郑板桥的故事,品读郑板桥的诗句,更是感悟到其中“为公”“为民”“为人”的真谛。党员干部要想成为合格的好干部,也不妨走进这位“毛驴县令”的故事,深悟其中的为官之道,必然有所裨益。

  他手持“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的戒尺,以一生的清正廉洁诠释“何以为公”。郑板桥初到潍城之时已是五十有四,在这个年纪做县令的官员,有的早就选择了躺平,甚至有的已经开始搜刮“养老钱”,但是郑板桥一心想要做一名好官,力挽狂澜革除弊政,面对商贾的谄媚、贿赂,郑板桥“不识抬举”,以一句“想籍此登堂入室趋炎附势者免”果断驳回,经过郑板桥的整顿,郑板桥的辖地“讼简刑轻”,以至于可以“卧而理之”,在离去之际,郑板桥连人带家当只用了三头毛驴,“囊中萧然,图书数卷而已”,真正是走得清清爽爽,走得坦坦荡荡,真正为潍县树立了清明之风。党员干部要对标榜样,时刻强调自警之律,注意慎小防小,遏制自身私欲,不去沉迷虚名,培养受得穷、立得品、受得俭、做得廉的思想,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之笼,把严的基因深入骨髓,树立廉政立身、勤政务实的形象,做底色干净、风清气正的干部。

  他发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感慨,以一生的为民情怀诠释“何以为民”。郑板桥为官本着“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在其上任潍县县令不久,就遇到潍县连年大灾害,海水倒灌,庄稼不收,导致生灵涂炭,饿殍遍野,苦不堪言,面对人民的苦难,郑板桥及时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请求赈济,并果断采取一系列的为民措施。先是自身节衣缩食,将俸禄全数捐出,又广开粥厂,让富庶大户煮粥发放灾民,还兴修城池道路,推动以工代赈,让灾民有劳动机会可以糊口度日,最终帮助百姓渡过了难关。郑板桥的嘉言善行,像一盏盏明灯,温暖了万千穷苦百姓的心,这也是为什么潍县有过这么多的县令,只有郑板桥一直在百姓心中的原因。党员干部也要时刻怀着“公仆之心”,牢记人民至上,在平日工作中体恤人民心情、听取人民呼声,像郑板桥一样与百姓们打成一片,勤去询问桑麻农事,探寻民间疾苦,保持枝叶关情、民声在心,把人民的急难愁盼一桩桩、一件件处理好,做亲民、爱民、利民的好干部。

  他不负“立根原在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骨气,以一生的刚正不阿诠释“何以为人”。潍县经济繁荣,云集,有许多大盐商想附庸风雅,更想和县太爷拉拢关系,千方百计想索取郑板桥作品,伸出了极具诱惑的橄榄枝,但这位“郑大老爷”偏偏不识抬举,不傍“大款”,“索我画偏不画”,保持着刚正不阿的风骨。在郑板桥的诗中,更是不乏这样的诗句,“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郑板桥这颠沛的一生,始终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真正配得上“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的美誉。党员干部做人也要洁身自好,安享清贫,面对风风雨雨保持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挑战永不低头,始终不苟同俗、傲然独立,像“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看齐,做坚贞不屈、坚韧不拔的党员干部。
发布人:方山探宝 发布时间:2022-12-13 08:47 收藏 阅读人次:2996

初审:邱莫 编辑:文小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