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基层党员干部 当好群众的最佳“嘴替”

安徽省金寨县吴家店镇人民政府 徐彬彬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由《语言文字周报》主办的2022年“十大网络热议语”公布结果,“嘴替”入选2022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嘴替”全称“嘴巴的替代”,指善于捕捉并总结某一群体、某类人共同的想法,并言简意赅地表述出来,引发大家的共鸣的人。

  作为一名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六年的“老基层”,我从刚工作时听不懂群众的方言“土话”,更别说是“弦外之音”,到现在同群众沟通“畅通无阻”,甚至还能熟练地飚几句“正宗”方言,六年的成长让我深刻感受到能“听懂”群众的言语,并当好“嘴替”,是基层党员干部的“必修课”。群众的声音如何精准、有效地传达上去,各级的政策如何有效“落地生花”,靠的就是一个个基层“嘴替”。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就是要当好“嘴替”,善于举起为群众发声的“金话筒”,多站在群众立场考虑问题、思考事情、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与水平。

  当好群众的最佳“嘴替”,就是要“铿锵有力”响亮发声,不能“瞻前顾后”“噤若寒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就是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真心话”“烦心事”,当好最佳“嘴替”,为群众“铿锵有力”响亮发声。要时刻与群众“同频共振”,既听群众的“赞扬声”,又听群众心里的“恼骚语”,变群众的“真心话”为基层党员干部自己的“操心事”,时刻为群众着想,对群众当时的心情和为难感同身受,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办。要畅通群众发声的渠道,将自己无法解决的群众诉求“铿锵有力”地上报组织,并及时跟进,提出解决问题的“路线图”,切实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当好群众的最佳“嘴替”,就是要“雷厉风行”及时发声,不能“操刀不割”“贻误战机”。“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难题,就要从第一时间发声做起。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坚决杜绝吃不透政策精神、不敢发声、不愿发声的情况。发声要及时,就是要在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回应和帮助,要想民之所想、行民之所盼,不要“扭扭捏捏”,不敢发声,更不能“操刀不割”“贻误战机”。要多向群众请教,学习群众身边的“土方子”“好办法”,多说群众听得懂、能领会的语言,多站在群众立场考虑问题、思考事情,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与水平。要未雨绸缪,想在事先,做在人前,打通“肠阻梗”,破解“老大难”,防止“政策棚架”,扎扎实实把民生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当好群众的最佳“嘴替”,就是要“惠风和畅”温暖发声,不能“落落穆穆”“漠然置之”。“良善言一句,可回千金之怒”。发声要温暖,就是要说话办事有温度、要笑脸不要苦脸、要热情不要冷漠、要用心不要敷衍。发声要温暖,就是要深知“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多换位思考、以心交心,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面对群众看似“不讲理”的行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用真情换取真心,用理解争取支持。发声要温暖,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呼声无小事”观念,时常到农户家中检验“听力”,和群众谈谈心、拉拉家常,让脚下“沾满泥土”,让心中“饱含真情”,把群众的“上访”转变为干部“下访”。发声要温暖,就是要尊重群众的意愿,用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对于好的建议,要尽快采纳,对于不够成熟的建议,要耐心细致地解释清楚、说明缘由,获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发布人:精忠报国 发布时间:2022-12-14 08:16 收藏 阅读人次:31102

初审:李爱国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