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守好三个“一” 让文化之树枝繁叶茂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石马村 曹长鑫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之树枝繁叶茂关键在于强根壮脉。唯有守好三个“一”,一以贯之挖掘,一丝不苟创新,一心一意铸魂,才能让文化之树“根深蒂固”,让中国故事走出国门,让中国声音享誉世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一以贯之挖掘,方能挖深根脉“坑穴”,增肥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求是》发表的文章中强调,要加强学科攻关,推动探源工程。近年来,考古学研究备受大众关注,仰韶、安阳殷墟、良渚古城遗址,甲骨文、青铜器、唐三彩……越来越多的文化奇迹呈现在我们面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已成为我们心中的不变真理。一以贯之“挖掘”不仅可以让青年一代回顾历史、铭记初心,更重要的是让包含着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的民族精神得以延续。这是涵养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制胜法宝。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历史处于未知状态,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考古、历史学相关工作的规划、落实,尤其是针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集中攻关,全力破解。要善于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利用环境、DNA、动植物等多种分析方式,综合研判,提高精确水平。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对历史工作者的关爱和支持,鼓励历史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做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让历史研究成为一种潮流。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唯有一丝不苟创新,方能净化根脉“血液”,强免疫。文化因创新而精彩,唯有不断交流互鉴、推陈出新,才能迭代升级、源远流长。中华大地二十余个朝代兴衰更迭,造就了从不间断的华夏文明;春晚节目《只此青绿》通过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为传统文化赋予无限生命力和想象力,获得人气口碑双丰收。要坚持“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理念,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创新,因创新而发展。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日益加深的时代,不断吸收借鉴优秀的文化成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主动求文化之“变”,才是时代洪流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一丝不苟将文化同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艺术等多方面融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去粗取精的方略发展起来,用井井有条的手段总结回来,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认同。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唯有一心一意铸魂,方能强化根脉“吸收”,旺长势。千年精神的永垂不朽,屈原、岳飞、文天祥……他们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精神,爱护自己的国家,守护心中的信仰;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他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领导工人、农民运动,打出了一个红彤彤的江山,这就是中华文化内在的“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回复南京大学归国学者的回信上强调,要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如今,中国担当、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已经越来越被年青一代所认可,但“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还时有发生。要充分彰显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魅力,一心一意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的发源和演变,充分认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领略到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青年一代身体里流着炎黄子孙的血液,要时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意识刻入灵魂、纳入基因,要敢于在激流中勇进,在勇进中铸“魂”,以昂扬的文化自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发布人:雄关漫道真如铁 发布时间:2022-12-14 08:51 收藏 阅读人次:2751

初审:李爱国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