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使东北渔业的冬捕名声大震。神秘原始的渔猎文化和冬日捕鱼的壮观景色,成为许多人不远万里赶来的动力。每年1月初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正是辽宁凤城玉龙湖的渔民进行大规模冬季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
这种渔猎文化源于史前,盛于辽金。也是因为冬季捕鱼易于保存运输,所以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千年不变。依照传统,冬捕之前的祭湖醒网仪式必不可少。渔民跳舞、诵词,祈求湖神赐予丰富的渔获,保佑冬捕顺利平安。在这滴水成冰的日子里,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中,也是最冷的时候,当地人把这个时候叫“嗷嗷冷”。凌晨三四点钟,捕鱼的队伍很快集合完毕,开始驶向玉龙湖冬捕现场。
玉龙湖冬捕,不仅是一种渔猎文化,更能完整准确地展现出满族人的雄浑与爽朗。在冬捕的日子里这种渔猎文化得以全面展示和传承。
每年玉龙湖冬捕,当地就如过年一般热闹。而来到这里的游人,大多怀着强烈的好奇,不知渔工们是如何将几百米长的大渔网下到湖里。
神秘的“祭湖醒网”从古到今,渔民们在渔猎之前,都要进行祭湖醒网仪式,以祭祀天父、地母、湖神,祈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国泰民安,并祈祷每网入湖,多出“红网”(丰网,代表丰收)。古老的渔猎模式,始终保持传统的民俗。
之后,最引人关注的是头鱼拍卖,据传说,玉龙湖的头鱼能给人带来吉祥好运。在渔民们喝下壮行酒后,渔队就会策马扬鞭,驾着马车,开着皮卡,满怀希望地向着渔猎点浩荡而去。
玉龙湖是东北远近闻名的渔业生产基地,盛产胖头鱼、黑鱼、鲤鱼、鲢鱼等40多种鱼类。这些散落在玉龙湖周边的满族村落,世世代代逐鱼而居,生于斯、长于斯,以湖为食,惜湖如命,敬湖如天。尤其是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他们依靠传统的捕鱼方式、维系生活、繁衍生息、世代传续,造就了玉龙湖冬捕古老的渔猎方式,成为北方渔猎活化石的重要组成部分。
玉龙湖冬捕的过程,一踏上冰面,渔工们就忙碌开,由马拉动出网轮,随着绞盘的不停转动,大网在冰下蹿动,马拉着绞盘转动带着大网前进,一直把鱼拉出来。出鱼时,挂在网上的鱼直接随网拉到冰面然后摘下,浮在出网口的鱼用“捞子”捞出。那大如长弓的“胖头”,比满族长刀还长的“草根”,比打兔子的“猎棒”还长的鲫鱼,还有它们的水系亲族,纷纷随网摆尾而出。
丰收在望,渔工们尽情地吐着满口的酒气。紧接着,渔网“哗啦啦”一阵巨响,“鱼海”随潮而来。顿时,湖面竖起一座庞大的“鱼山”。硕大鲜活的鱼冒着滚滚水汽,肥美的大鱼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兴奋感促使人们比拼着谁更眼疾手快。抢到大鱼的人乐得开怀大笑,现场一片沸腾。
艰辛的渔猎冬捕的过程事实上十分艰辛。渔工们冒着零下20摄氏度低温,在毫无遮挡的玉龙湖冰面上作业,他们只能靠白酒和羽绒服御寒。渴了,就趴在冰面上取水饮用,饿了就把冰敲碎加热为水,用来煮方便面和速冻饺子,伴着凛冽的寒风,大口吞下。
如今在玉龙湖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原始的捕鱼方式,人、马、胶轮车、渔网,很少看到现代化的工具。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每年渔场都会投入上几十万条鱼苗,而从地理和区域来说,玉龙湖冬捕算得上是辽宁冬捕的初级起源。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满族人,原始的渔猎方式与近现代传入的汉族人捕鱼方式的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是这里的人们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融的奇妙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