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严”字当头,海晏河清。为何严?如何严?广大党员干部不妨从“第四卷”中细细品悟“严”字真谛,进一步夯实思想根基,始终做到用权为民,坚持自省自纠,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严”以修身,始终把稳理想信念之舵不动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提到:“对党员干部来讲,是有坚定理想信念,还是满脑子功利私欲,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举止。”理想信念,是广大党员立身之本、正气之魂、动力之源,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员干部个人成长的要求。党员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常修常炼,做到信一辈子、守一辈子。“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对党忠诚则是坚定理想信念最好的诠释,是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品格。党员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树牢看齐意识,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章党规看齐,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搞“两面派”“小团体”,要发自内心地听党话、跟党走。
“严”以用权,始终严守规矩底线之戒不含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提到:“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把“人民至上”作为执政理念,认清手中权力来源属性,这也是百年大党走向成功的最大底气。“不私,而天下公。”党员干部要坚持用权为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让“民之所忧”变成“民之所幸”,把“民之所盼”变成“民之所享”。要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为民用权。党员干部只有树立廉洁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作风、处理好公私、情法和权责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扣好第一粒扣子”。
“严”以律己,始终保持清正廉洁之本不偏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提到:“我们党培养一名干部不容易,如果干部把不住自己,走上违纪违法的邪路,那就辜负了党的培养和信任了。”一些年轻干部“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走入了歧途”,归根结底就在于律己不严,丢失了清廉为政之本。“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党员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敬畏党、敬畏人民、敬畏法纪,不听信花言巧语、不相信侥幸无虞,始终擦亮双眼,明确权力边界,遵守党纪国法,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君子检身,常若有过。”要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常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狠下“不越雷池半步”的决心,涵养“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超然,慎独则心安,甚微则身强。为政清廉绝不是高悬在上的空谈口号,以身作则知敬畏,严于律己存戒惧,率先垂范守底线,方能“不敢肆而德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