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追忆大美湿地中的“诗意”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委组织部 吕赏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23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修复”,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所作贡献的认识,促进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湿地,也是“诗地”,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开篇描写出湿地的意境,在古人眼里,湿地充满了无限之美。湿地修复,刻不容缓,让我们行动起来,逐渐修复湿地往日的美景,一起追忆大美湿地中的“诗意”。

  从“湿地修复”中追忆“千顷蒹葭十里洲,溪居宜月更宜秋”的自然之美。湿地是生命之源,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湿地保护,考察调研足迹遍布多个重要湿地生态区,为湿地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湿地面积有5635万公顷,占全球约4%。面对正在消失的湿地,我们要加强湿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把更多重要湿地纳入自然保护地,健全合作机制平台,让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让其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从“湿地修复”中追忆“城在湖中城愈美,湖在城中湖更秀”的生活之美。伴水而居,枕水而眠,对中国人而言,湿地不仅具有涵养水源等功能性作用,还承载着传承千年的诗意情怀。从被誉为“海岸卫士”的红树林,到成为鸟类越冬“栖息天堂”的湖泊,湿地形成丰富的生态景观,提升了城市舒适度。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强调:“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常怀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湿地系统释放出更多生态红利,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从“湿地修复”中追忆“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的文明之美。人类自古就有“逐水草而居”的习俗,依赖湿地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如长江、黄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尼罗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但由于保护与利用矛盾加剧,有许多文明因为湿地的消失而消失。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征程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将以更加坚定有力地保护和修复举措,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机盎然的大美湿地。
发布人:一蓑烟雨 发布时间:2023-2-6 14:59 收藏 阅读人次:1724

初审:吴晓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