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网搜我名字,就会出来很多我的宣传报道,那都是我的真实故事。”春节过后,咩顺华又忙着去四川攀枝花、云南大理等地与重楼收购商洽谈合作事宜。
咩顺华,一个来自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昙华乡子米地村地地道道的彝家汉子,研究种植重楼已15年有余,栽种着20亩滇重楼,2021年入选云南省“三区”科技人才,连续三年被评为云南省科技特派员。
2003年,咩顺华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他先后到过山东、北京、深圳等地,干过石材加工、瓷砖生产、机械装配等工作。在深圳打工期间,咩顺华偶然得知滇重楼在大城市需求量大,虽价高但供不应求。“我老家的昙华山海拔2480米,气候冷凉湿润,非常适宜野生重楼的生长。”咩顺华回忆起当时政府正在大力实施本土人才回流推进机制,向他抛了返乡创业的橄榄枝,他便萌生了返回家乡发展重楼产业的想法。2007年,咩顺华回到自己家乡,开始了他的“重楼”梦。
种重楼可是个新奇事,一时间在这个小山村传开了,大家都在等着看笑话。咩顺华可不管这些,说干就干,第一年从山里挖一部分,和农户收购一部分,试种了1分地野生重楼。但是咩顺华没经验啊,满腔热血也没抵挡住太阳暴晒,他失败了——种植的出苗不齐、移植的生长不好,打工攒的3万元全赔了个精光,那年代3万元对于这个小山村可是巨款啊。就在大家都以为他要偃旗息鼓时,他做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
“为什么有的重楼活着,有的死了?”咩顺华开始思索。他跑去大山里和重楼“交朋友”,每天观察重楼生长环境、生长习性,他刨开泥土,想着山上树阴下、杂草里生机勃勃的重楼,琢磨它们的共同点,当地干部也来给他出谋划策。一番摸索后咩顺华知道了:长势不错的重楼,都生活在阴湿的地方。他给重楼地盖起了遮阳网,山上挖来腐殖土,又开始从头再来,就这样第二年重楼种植成功了,第三年他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咩顺华从最初的一分地试种,历经15年发展,到2022年,种植面积已达20亩。采收期到来的7年间,每年重楼收入在20万元以上,成了大山里的致富带头人。
小村小组的重楼出名了,子米地村委会的重楼有名了。慢慢地,咩顺华家变的热闹起来,前来向他学习重楼种植技术的农户络绎不绝。他将重楼病虫害防治、高产种植等实践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邀请知名专家现场举办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发放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咩顺华还牵头成立子米地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签订重楼及重楼种苗收购合同,吸引不少村民成为他基地里的“产业工人”。家看家,户看户,在咩顺华的带动下,小村小组45户村民全先后都种植了重楼,村民李学聪、李学开等农户,每年仅重楼种植收入都超过10万元。
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自己的重楼富裕路,也盘活了小村重楼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