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公布,提出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是全文共九个部分中的一个内容,可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离不开科技创新进步发展。
深化开放交流认知,促进互利共赢。无论是传统农业发展还是智慧农业普及,无论是城市成长还是乡村振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联系紧密的背景下,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在建立思想共识基础之上,才能让科技充分迸发活力,有力推动科学融合发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研究不仅帮助中国“端牢饭碗”,从粮食短缺迈向了粮食充足供应,他和他的团队更是与数十个国家开展合作,助力解决粮食安全和营养不良问题,他无私的道德品质和开放的交流心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怀念着他。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发展,率先破除障碍,为合作发展提供更为畅通的渠道、为发挥科研优势搭建联动平台。我们要运用全局思维、长远眼光,自觉提高对外开放思想认识。要聚焦各个领域,通过引进沟通知名科研机构及企业,助力有关领域科研资源集聚发展,形成科技创新品牌效应,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科技创新的巨大能量。
抓好核心技术攻关,撬动生产杠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性、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现代信息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环节、各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科技创新在农业实践中可以产生了颠覆性和可持续的变化。想要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朝着“智慧农业”加速演变,就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激发现代农业创新活力,大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发展。获“全国十佳农民”称号的党的二十大代表董敏芳,在外做了十几年企业高管的她看到了农村发展的潜力和不匹配的生产方式,十年前,她决定带领乡亲们通过新思路、新技术过上更好的日子。她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以及对家乡发展的自信,让她有勇气去追求创新发展,她带领团队突破机械化育秧瓶颈,打造的工厂化旱育秧基地,成功推广机械化插秧服务、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逾6万亩,她让家乡农民种田变得更轻松,使更多乡亲们搭上增收致富的科技快车,以技术攻关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建设聚才高地。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抓人才就是抓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广开门路“引”才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用好方法好政策吸引人才到基层服务乡村建设,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引进人才,着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实用性人才,适应乡村振兴事业发展的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有了科技人才的不懈努力,科技创新才能在不断发展进步,那些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假设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成了习以为常的可能。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发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在基础科学和尖端“科技创新”方面独有的优势,多措并举培养好人才、用好人才,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扎根在乡村振兴的各行各业,用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以聚才高地引领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