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组织部门肩负着为党和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更需自觉强化引才、育才、留才的责任感,抓实际需求、抓能力提升、抓优质服务,把将才、专才聚在基层,发挥出应有价值,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好基础。
用心搭建“蓄水池”,展现“招才”诚意。“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基层乡镇由于底子较薄,经济基础较差,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建设中人才短板问题比较突出,这就需要培养引入更多的爱农业、懂技术的乡村人才队伍。引进人才,不是学历越高越好,人越多越好,而是岗位刚好需要,专业刚好对口最好。组织部门要始终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准确把握当地人才队伍结构和制约人才队伍发展的短板弱项,结合当地实际,找准乡村振兴“需求点”,有针对性的招揽人才。创新科学合理的引才机制,对各类人才的特长、能力、优势进行全面评估,打破学历限制,破除思维定势,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引导他们发挥正向示范作用,力求影响一片、带动一群,进而造福一乡。
精心建设“练兵场”,提高“育才”水平。“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乡村振兴需要引进外来人才,但要想实现本地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关键还得靠本土人才。因此要打好“乡情牌”,各地组织部门应积极扶持和培育那些本土技能型人才,从这些乡土人才当中选择一些文化基础较好的年轻人,特别是青年党员,对应相关专业进行重点培养;积极鼓励当地大学生返乡创业,帮助其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当下找到施展抱负的发力点。发挥好党校、干部学院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分类分级开展“三农”干部培训,将教育资源延伸覆盖至村和社区。有计划、分批次把人才选派到乡村振兴重点村去真刀真枪磨砺,提高其技能及知识水平。注重个性培养和优势发挥,搭建平台,让其充分施展才华,最大限度发挥潜力,实现其在当地经济建设、劳动致富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有想法、有本领的乡土人才有“用武之地”,让“田专家”“土秀才”有“施展空间”,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输送“新能源”。
暖心打造“服务台”,找准“留才”良方。“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引进人才的最终目的是留住人才。让人才落地生根、释放创新动力,不能光靠“吆喝”,还要打好“政策牌”。组织部门在人才留用的舞台背后,要做好服务者角色,树立强烈的人才服务意识,既要留住“人才身”更要留下“人才心”。对于乐于助力本地事业的人才提供“一站式”“清单化”服务,帮助解决其住房、就医、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以暖心服务留住人才。打破人才成长的“桎梏”,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历练,积极为人才发展铺路子、搭台子、找位子,将事业贡献与工作绩效相挂钩,不断畅通乡村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和评价机制,以优质政策留下人才,使其尝到“甜头”,更有“奔头”。让各路英才在不同领域各显神通、各展其才,让人才在乡村舞台上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