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组织工作

以“数”兴农 行稳乡村振兴“高速路”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城关镇长淮村选调生 沈丹丹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曾几何时,“数字化”这看似变幻莫测的科技革命产物已悄然飘进千家万户,“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产业”等等新兴词条也逐渐于大众所津津乐道,而当将应用场景切换到“三农”领域时,势必掀起新一轮的革新浪潮。拥抱“数字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行稳乡村振兴“高速路”保驾护航。

  以“数”制能,锻造高水平“数字人才”梯队。农业从业人员在信息化、智能化等现代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环节融合和数字化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强国必先强农”的要求背后是对高素质高水平“数字化”农业从业人员的迫切渴求。但农村青年外流现象不鲜,专职农民文化程度低、呈“老龄化”趋势,都给农业“数字化”人才建设带来挑战。然“人才异能,备体者寡”,当前农业数字化领域“即用”人才虽匮,但不乏挖掘培育“待用”人才的手段,为“数字化”人才梯队增员。激发人才活力,需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优势,以地方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为出发点,构建人才培育平台,成立技术推进中心,集聚先进理念及应用成果,有计划地向乡村派遣人才,辐射全域。同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做好后勤保障,让本土青年人才“回流”“扎根”。既“引才”也“育才”,要做好上下衔接工作,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农业劳动者积极性,通过技能培训、实地操作、定期考核等形式输送前沿理论技术,提升本土人才质量。其中,基层干部群体要利用个人优势,发挥“龙头”作用,踏踏实实学,带领农民群体共同成长为“数字农业”推广的中坚力量。

  以“数”促能,挖掘深层次“数字农业”潜力。宏观上看,“数字农业”可以更合理地配置资源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随着其发展日益精深,人工需求和劳动强度也将随之减少,因农村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及土地撂荒等带来的困境都将得以缓解。当前,我国“数字农业”处于试点和起步阶段,如何挖掘其内核发展动力,发挥出对乡村振兴治理能力提升的驱动效应十分关键。首要任务仍是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降低“最后一公里”成本。既要加强宽带基础设施建设,促进5G、光纤等高速宽带技术的普及和运用,打好“数字农业”技术应用的基础,也要畅通本地金融机构、移动网络运营商、电商通信基站及农产品仓储物流等设施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渠道。技术创新至关重要,要深入聚焦数字农业“卡脖子”技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协同攻关,加快推进匹配的应用开发,让农民便于安装、易于操作,进一步降低“数字农业”设备和硬件成本。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链接财政资金,关注重点工程,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带来新契机。

  以“数”赋能,激发全方位“数字乡村”活力。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智慧化、基层治理精准化、城乡服务均等化和乡村文化自信化,为乡村振兴赋能。要完善数字乡村顶层设计、促进乡村产业兴旺,让“数字红利”惠及广大农村农民,就离不开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应注重组织引领,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通过数字化技术搭建基层党建信息管理、村民自治、监督举报等多样化网络交流平台,不仅解除了时间、空间的制约,也让村民真正参与到村务的自主决策中,有助于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深化农村治理体系的透明度与专业度;注重产业引领,奠定“产业兴则百业兴”的理念,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下沉乡村,实现乡村传统生产要素与新兴生产要素的结合与共振,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鼓励村民创新发展“互联网+农业”“互联网+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等服务模式增加收入,形成提振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注重乡风引领,打造和谐乡村信息氛围。“数字乡村”能否真正在乡村扎根,关键在于其是否走入村民心里。因此,要不断深化数字化生活、生产方式的宣传力度和引导强度,让村民“看得到”也“摸得着”,在“润物细无声”中转变传统观念,踊跃参与到“数字乡村”生活创造中,形成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气象。
发布人:丹难 发布时间:2023-2-23 17:05 收藏 阅读人次:6159

初审:霄冰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