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是隐藏的“宝藏”,抚除“灰尘”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注重从青年和产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时代各级党组织要以此为契机,从组织设置、机制保障、平台搭建、作用发挥等方面入手,构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格局,做到“风筝高飞线不断,流动党旗别样红”。
延展组织“神经末梢”,实现流动党员“流而有巢”。“隔山隔水不隔乡,离乡离土不离党”,新时代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创新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方式,实施双向管理、流动服务,按照“党员流向哪里、集中在哪里,党组织就设置在哪里”的原则,在重要区域、重点领域、关键企业建立流动党支部、流动党员服务站、党建联盟等,安排专人负责办理日常业务,把流动党员组织起来,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另一方面,选优配强班子队伍,按照讲政治、会管理、善协调的标准,选拔有一定影响力、热心党组织事务的流动党员担任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或进入党支部班子,带领党员在流入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娘家人”要常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了解党员流动后的状况,并鼓励流动党员亮身份、做表率,从“客人”变“主人”,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实现“心安之处即故乡”的“安心”。
推进机制“提档升级”,协调流动党员“流而有序”。流动党员具有流动性大、分散性广、可控性弱等特点,为确保“放飞”的流动党员不“迷航”“失联”,必须做好精细化统筹管理。针对底数难掌握的“痛点”,可以打造“县、乡、村”三级党务工作者信息化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动态信息管理,在此基础上探索流动党员“共建共管共促”机制,与流入地党组织进行资源信息的实时共享,按照一方隶属、多方管理方式,形成内外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将组织原则与人性关怀结合起来,明确班子领导负责制,要求定期深入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帮助协调解决“关键小事”,属地组织部也应强化工作经费保障,可采取“财政拨一点、党费返一点、党员捐一点、组织筹一点、当地补一点”办法,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基金”,支持流动党员党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找到组织“归属感”。
搭建教育“黄金课堂”,帮助流动党员“流而有学”。流动党员教育难开展的“堵点”在于长期在外、学习时间和地点难固定,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党组织活动方式,树立创新和服务两大理念,寓教育管理于服务当中,结合流动党员工作生活实际状况,运用“互联网+党建”思维,开通线上“学习园地”,由流出地党组织专人指导,流动党组织书记专线负责,利用“三微一端”平台开展“云学习”和“云推送”,每年“七一”等重大节日和上级作出重要部署时,派专人到流动党员党组织开展专题教育培训,并坚持定期“考学”,根据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评选“优秀党员”“学习模范”“最佳学员”。同时,充分把握流动党员节假日返乡时机,为其“补课”,在开展主题党建、民主生活会等方式的“党性体检”时,向其介绍党的相关政策以及家乡变化,引领流动党员爱家乡、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打造资源“强力磁场”,突出流动党员“流而有为”。流动党员就是流动资源,各级党组织必须想方设法去牵线搭桥,引导流动党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家乡发展建设。在信息化平台开设“建言献策”专栏,引导流动党员发挥见多识广、思维开阔、信息灵通等优势,发光发热,并对提供有建设性做法的个人进行大力宣传,激发荣誉感,让流动党员们的思想向家乡靠拢。依托“双招双引”联络服务站,保持与流动党员间信息沟通,鼓励引导在外流动党员“传经送宝”,发挥自身人脉资源优势,为家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穿针引线,积极参与家乡民生公益事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通过思想引导、优惠政策、简化程序等办法,大力实施“能人回归”“金凤还巢”工程,支持流动党员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回乡创业,对带头返乡创业的流动党员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