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我与苗寨烟火的三程“别样浪漫”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财政局驻屏边县新华乡马鹿塘村委会工作队 李晓莹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有人说乡村振兴是解锁新时代农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幸福密码”,也有人说乡村振兴是驻村工作队扎根深山的使命担当。对我而言,乡村振兴是追逐山川云海找到留恋基层与使命的征程。

  2021年7月,我毕业于云南大学。通过云南省定向选调生考试,来到红河州工作。2022年3月,带着组织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我从蒙自市来到屏边县新华乡马鹿塘村,成为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我的驻村路,是扎根苗寨的三程“别样浪漫”——“进山”“寻路”“启航”。

  于“山海”相识问路,写下“青春无悔”入基层的第一程“进山”

  2022年3月,我初见马鹿塘。入村的那天我坐在车上,看着蜿蜒的沥青路,车窗外弥漫着薄雾,一丝丝清凉透过窗的缝隙,听着苗族群众劳作唱着婉转的山歌,混合着泥土的芳香,“进山的路”令我欣喜,是深山苗寨赋予的“别样浪漫”。坐车入村时我听同事说,虽然马鹿塘村地处大山里,但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这离不开挂联单位的帮扶。自1996年挂联单位帮扶马鹿塘村以来,工作队带着使命,强组织、建设施、育产业,将青春汗水挥洒在马鹿塘这片土地。新时代赋予了新使命,“如何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如何谋求更好的发展之路?”成了我在苗寨的探寻之路。

  于“乡土”相知探路,写下“青春向党”走基层的第二程“寻路”

  走菜园、看牛圈、到田间、入农户……两个月时间,在土墙砖瓦间,我摸清了村情民意。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不明显、基层治理能力不强、村干部缺少干事的思路和资源等现实问题打破了我初识马鹿塘村时的“别样浪漫”。经过与村干部、驻村队员商议,我决心要找寻一条解决问题的“路”,确立了“建强支部、凝聚民心、引入资源,建设幸福马鹿塘”的工作思路。

  建强支部,用党建开拓乡村振兴之“路”

  到村任职第一书记后,我切实扛起党建责任,强化党建引领。在“驻村小课堂”,我与驻村队员、村干部讨论党建思路,提出开展“四化”工作促推党建引领基层工作马上就办。一是党员队伍实干化。狠抓“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利用每周例会确定工作计划,带动村“两委”班子撸起袖子一起干。二是党员发展标准化。严格发展党员程序,做实做细发展党员工作,2022年发展了两名青年党员。三是党员教育常态化。我通过田埂会、火塘会、院坝会等“沾泥土”载体,组织村民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并动员马鹿塘村致富带头人从产业振兴角度讲党课,把“理论观点”变成“朴实道理”,让群众听得懂、学得深。四是服务群众网格化。建立党建活动阵地,组织村干部每周五开展“双报道”便民服务、设立38户“党员示范户”、开展“敲门行动”走访215户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难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凝聚民心,用真情铺就基层治理之“路”

  要和当地群众心连心,必须要知道当地人的“心事”,要知道当地人的“心事”,必须要会说当地人的“话”。我便从学苗语入手,上班时利用工作的间隙向苗族干部学习,渐渐地,我可以用苗语进行简单交流,成了村民眼中的苗家“咪彩”(女儿)。我跑遍全村157户走访689人,组织村干部和驻村队员逐户研判家庭成员构成、收入构成和主要困难,并力所能及地帮助村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村民杨大哥因3个孩子读书经济压力大、老人宋奶奶缺少被褥、刘大伯家劳动力少……笔记本上记录的字字句句是我了解群众想法的“一手资料”,我把这些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和驻村队员、村干部讨论分析,得出了以“望闻问切”之力解群众“急难愁盼”之困的基层治理方向。

  一是俯下身来“望”民情,解政策不通之“急”。我组织村民代表组建43人政策宣讲队伍,采取“苗汉”双语宣讲、方言宣讲等形式“接地气”宣讲,把政策讲清楚,让老百姓听得懂。二是深入群众“闻”民声,解乡村治理之“难”。针对人居环境、铺张浪费等问题,我在马鹿塘村10个村小组召开“小板凳”会议,引导村民用朴实的语言自己定规矩、主动守规矩。三是实实在在“问”民意,解村容村貌之“愁”。为加强村庄乡风文明建设,我向上级申报114.8吨水泥,发动群众美化环境;组织村干部和驻村队员用“爱心超市”积分制度为277户常住人口打分,村民以积分到超市兑换物资,评选出“最美庭院”3户,村庄更美了,村民笑得也更甜了。四是精准施策“切”民生,解走出大山之“盼”。毕业一年多的我,深知“要走在前面,必须靠教育”经过与驻村队员商议,利用2200元工作经费开展捐资助学活动。2022年马鹿塘村考取大学的6名学生,收到了来自工作队的助学金和“暖心信件”。今年春天,这些曾经领到助学金的学生回乡分享求学经历,播下了春日里“希望的种子”。学生小刘说:“谢谢姐姐的用心,我会以你们为榜样,为家乡贡献力量。”

  引入资源,用实干成就村庄发展之“路”

  面对马鹿塘村基础设施短板、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资源匮乏等问题,我记在心里,忙在脚下,围绕“村里缺什么,我思考什么,我能做什么”,看着村庄渐渐变了模样。面对村庄基础设施短板,我向挂联单位申报30万资金项目,用于修建公共厕所和改善人居环境。马鹿塘村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面对困境,我整合红河州特色产品,通过马鹿塘村合作社代购代销,销售90份“大美红河”礼包到省外公司,实现3.33万元收入,上演了新时代的“山海情”!此外,联系学校捐赠40个篮球、公司捐赠10袋物资到村上……看着一个个项目落地,一件件事情办成,马鹿塘村党总支书记乐呵呵地竖起了大拇指,说道,“这小姑娘不简单,脑子里有思路,能吃苦、能干事。”

  于“烟火”相向寻路,写下“青春芳华”留基层的第三程“启航”

  在驻村期间,我错过了见父亲最后一面。2022年5月,我的父亲和我来到了马鹿塘村,艰苦的条件让我的父亲感到忧心,父亲对我说:“下来了就要多为老百姓干点实事,大山里的老百姓不容易。”没想到的是,送别父亲不到两个月,我的父亲突然逝世。我闻讯后赶回老家料理父亲的后事。没有想到,马鹿塘村干部代表随后便驱车400多公里,在第一时间赶到我的家乡慰问。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马鹿塘村群众亲人一般的感情,在那一刻,我更加坚信马鹿塘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返岗后,我只要想起父亲,就会想到父亲来马鹿塘看望自己时的交代,我谨记父亲的教诲,要在驻村工作中多为老百姓干实事,在工作中实现价值。

  有了和群众鱼水相依的情感,便有了担当实干的动力。面对未来,我深知任重道远,在无数个万籁俱寂的深夜奋笔疾书,写下我的想法“为砂仁产业发展引技术、向上级申报资金项目、带村干部外出学习……”笔记本上记录了我最想干的事,也承载了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展望未来,我将继续奋斗于乡村振兴“主战场”,和群众奋战在一线,奔跑在逐梦乡野的路上,执浪漫之笔,在驻村时光里写下那山、那水、那人。
发布人:高原散步的猫 发布时间:2023-2-28 08:50 收藏 阅读人次:6856

初审:图南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