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相游,1985年4月出生,淮安区博里镇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江苏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江苏省百佳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现任博里镇陶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做扎根田间“草帽哥”。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经常看到父母在田间插秧、割麦、久而久之,从小耳濡目染生成了一种对农业难以割舍的情怀。2005年我考入南京审计大学,村里人本以为我跳出农门后便不会再回来了,但是我始终怀念故乡淳朴的乡情。过年回村的时候,看到土地撂荒,心里着急得很,于是我决心毕业后返乡创业,扎根基层,从事规模化农业种植。2015年我注册成立了淮安市淮安区飞鹰家庭农场,一开始真是难啊,“面朝黄土背朝天”真的不只是一句形容。因为我常年戴着草帽泡在稻田里,大家都唤我叫“草帽哥”,经过几年的发展,农场从单一稻麦轮作的粗放经营模式,逐步实现作业全程机械化、种植品种丰富化、大米品控标准化、销售渠道电商化,农场先后被评为“淮安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江苏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用心系群众“枝叶情”。随着我经营家庭农场的名声越传越远,很多人都来和我取经,我从没有隐瞒的时候。我想着如果要把“淮安大米”的绿色品牌越打越响,这光靠我一个人的奋斗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要帮助愿意经营家庭农场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努力。2020年7月,出于党组织和群众的信任,我开始担任陶桥村的党总支书记。“你不是我们村长大的。”这是我刚到陶桥村任职时听到的第一句话。作为一个外村人,我明白要真正融入陶桥村,必须要把村民们当自家人看待,为群众办实事。为此我主动挨家挨户上门“自我介绍”,了解大家的诉求。夏天,我就在村部举办暑期夏令营,组织党员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开展活动,让在外打工的家长放心,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冬天,我带着村两委及时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和困难群众送上大米、油盐和毛毯,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在村里走访的路上,我发现斗渠淤塞了,赶忙向水利部门提出申请,立即对河道清淤,大大增强了斗渠的蓄水和灌溉能力,获得群众的一片赞誉。现在,我对陶桥村了如指掌,村民们一提起来都说是“我们村的史书记”!
向科学技术“借东风”。最初的陶桥村是有名的“落后村”“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薄弱。但看到乡亲们质朴的情怀和信任的目光时,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我想到向科学技术“借东风”。起初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成立家庭农场联盟,但经过实地调研,我发现陶桥村更适合发展现代农业种植。说干就干,我自掏腰包拿出30余万元引进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动员群众流转近百亩土地,入股合作社,建设高标准大棚,发展智慧农业。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我先带着村两委成员一起去现代农业种植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参观学习,回来后再分别结对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终,在村两委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顺利成立了合作社,第一年就在西瓜、青椒等高效农作物种植上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销售总额超110万元,2021年村集体收入超30万元。截至目前,全村入社土地356亩,入社农户38户,水稻、小麦作物种植面积达244亩,西瓜、青椒高效农作物种植面积112亩,年均总收入达150万元以上,去年,合作社人均分红55万元,真正实现了合作社“利民、惠民、富民”。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回到家乡虽然挣得不如留在大城市多,但我能通过努力带动乡亲们致富,这比什么都感到心里踏实。乡村的广阔天地给了我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我将继续脚踏实地做好乡村的“耕耘者”,做好村民们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