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绘就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广大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全面贯彻文件精神,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在农田利用上“动脑筋”;在环境治理上“下功夫”;在产业发展上“做文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努力。
在农田利用上“动脑筋”,绘就“麦浪金波万里绵”的农业富强图。“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农业基础打得更牢,尽管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超过1.3万亿斤,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需要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一方面,坚持藏粮于地,稳住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提升农田抗灾能力,确保任何时候都能产得出、供得上;另一方面,坚持藏粮于技,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把科学技术成果用在土地上,用“数字”为土地赋能,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让种植的品种越来越丰富,粮食的产量和质量越来越高,稳固“金色粮仓”,绘就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金色画卷。
在环境治理上“下功夫”,绘就“青山绿水入画来”的农村秀丽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刻写在大地、刻画于人心的优美图景。乡村振兴图的描绘离不开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绿水青山氤氲着乡土气息,催生着民俗文化,哺育了一方百姓,要爱护她的“肌体”与“灵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的底色、本色,我们要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抢抓绿色发展机遇,因地制宜,探索一条具有乡村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美景”是摆脱贫困的“前景”,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资源”,要让“美景”变“前景”,让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鸟飞鱼跃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尤其需要我们构筑“蓝绿交融”的生态隆起带,擦亮生态名片,让美景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产业发展上“做文章”,绘就“稻米留脂粟米白”的农民富足图。“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把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产业发展是实现“农民富”的重要支撑,农村产业的发展重在提升自我造血能力,这就需要深挖乡村的发展优势,要立足特色资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走有特色、有产业、有内涵的美丽乡村路径。要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上中下游一体、产供销加互促,打造“一村一业、数村一品”,不断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深耕当地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和民间民俗,打造科技馆、康养院、度假村等特色新业态,打出文旅特色旅游的名气,加快文旅消费升级,让乡村资源更好地被利用起来,创造更多“美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