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札记:乡情缱绻润心田 民俗如歌颂冀盼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金河镇选调生 杨文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岁月骛过,山陵浸远。转眼间,我的选调生活已经迈进了第二个月,对于这个父亲口中用“河畔”来形容的城市南镇,经过乡村年味儿的冲刷和乡村民俗的浸染,不同于最初的陌生,我从内而外地成了一个新“镇里人”,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乐牵连了起来。

  在《百鸟朝凤》唢呐曲的共鸣中和秧歌步“三进一退”的铿锵步调下,我感受到了乡村“脉搏”的震动,也真正在琐碎而细致的工作中体悟到了基层青年干部作为乡村振兴“起搏器”和乡村宜居宜业和美新画卷的书写人的责任在肩。

  绿衣如翠,一颦一笑间跃动着绿色田野般的生机。从正月初八到二月初二,各村的社火表演队都会陆续来到镇里表演,用西北大地上人饱满的热情和红火的秧歌来送出庄稼人质朴的祝愿。当我正在为手头没有头绪的工作而失落的时候,办公室的大姐唤我下楼,去感受最地道的乡村民俗。“最前面那个绿长衫的小伙儿扭得真精神”,透过人群,我看见一个满脸带着笑意的年轻小伙绿长衫衣袂飘飘,脚下秧歌步伐遒劲,询问旁边的大姐,我才了解到每年村里都会有许多的学生和务工人员参与到这样的民俗活动中来,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传承,是口耳相传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下到四五岁的小孩,上到耄耋老人,他们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在秧歌队里着绿长衫、黄对襟袄,将祖国正北方这片冬季枯黄的天地,装点出丰收般的浓郁色彩。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在鳞片闪闪的舞龙队中穿梭,龙首昂扬,少年肆意,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我才发现,乡村正是青年最广阔而最有归属感的天地,是根的所在,是心的皈依。

  粉扇似桃,一招一摇间流淌着鱼水相依般的情谊。轻扑粉色羽毛扇面,“犹抱琵琶半遮面”着红妆的阿姨们在这零下的天气中将人一下子拽回了春意盎然的暖春时节。在这其中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记得几天前,她来办公室询问,应该找谁给高三的孩子盖报名登记表的章,我将她引到了党政办张哥的桌前,她微眯着眼睛腼腆而淳朴地朝我笑笑,向我道谢,这本来是在镇上工作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此刻,在舞扇队伍中,我与那双带有慈爱和欣喜的眼睛再次交汇上的时候,我们都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旁边的大姐也与秧歌队伍中的乡亲们打着招呼,“今年过年空闲啊?”“是啊!”“孙女这么大了!”她们的脸上是熟稔的轻松,话语里是家常的寒暄,大姐转头向我解释,“这都是八拜村老镇政府工作时结识的村民了,这么多年一直在咱们镇上住着”。轻灵的羽毛随着摆动的双臂轻轻地在风中摇曳,看着团簇在一起,就像幼花一样环抱的粉色羽扇,和扇面后一张张莹亮的面孔,我深深被基层单位与群众之间如簇拥在一起的新桃、如鱼与水相依的干群关系所触动。基层干部们在一次次地应答中叩响群众心门,用一通回答老年人社保办理问题的电话、用坚守疫情防控卡口的无数个凌晨、用深入到贫困家庭中多次慰问的脚步,深深地与村民们连结在一起。

  红灯塞火,一晃一闪间映照着野火燎原般的热盼。红色的灯笼如一条翻涌的红河,在金河镇的村头巷尾流淌着。社火表演队伍艳红的轿帘、头上红色的珠饰也融入在这一片红色的和气中。正值壮年的几个村民正用力地挥动着带着红绸的鼓槌,像播种赶收一样地在敲击上较着劲,在鼓面上激越地敲奏着,通过这迅疾且有力的鼓音和一声声有力的号子,村民们诉说着对来年风调雨顺和平安顺遂的期盼。这片土地上人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生活不熄的热情,渗透在这样的民俗活动中,如墨在写地展现在面前。透过摇晃的红灯影,能窥见庄稼人们对于能让日子过得更好的期盼,遍地开花的绿色有机大棚种植业、不断延伸的“金品”农业文旅线路、青瓦红砖的和美乡村民居,属于“金河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盼头。这样的乡村里蕴含着我们从未见过的生机,但蓝天、碧水、净土给我们的答卷才刚刚起了头,乡村振兴还需走深走实。幼苗只有深入泥土,才能花繁叶茂。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我们还需要去更广阔的“田野”里,去看乡村更崭新的风景。

  在这样浓烈的西北民俗中、在如同细流一样缱绻的乡情中、在“烟火缭绕”中,再遇乡村,我不断地重新定位着作为一名青年选调生的意义与价值,从无数双热切的眼眸里,望见我们用心擘画的乡村新图。我们定当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
发布人:木字杨 发布时间:2023-3-7 20:57 收藏 阅读人次:2784

初审:楚搴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