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强总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从“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到“近1亿人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再到“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7万个,惠及2900多万家庭”……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项项有力的政策举措,是党和政府过去五年向人民群众交出的一份份优异“成绩单”,给人以深刻启示和奋进力量。
回望过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信心满怀。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个个“重若千钧”的数字,破译“高分密码”、汲取前行力量,以坚如磐石、实干担当、念兹在兹的为民心态、姿态、状态奔赴新征程,做到时时把民生实事放在心中、事事把民生责任扛在肩上、处处把民生服务融入血脉,续写新时代的民生答卷。
从“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中读懂“坚如磐石”的初心使命,时时把民生实事放在心中。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中央部门带头压减支出,盘活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腾出的资金千方百计惠企裕民,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70%这一数字背后,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历史已经证明,保障群众利益、践行初心使命是我们党能够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发展壮大起来,能够在千难万险中一次次浴火重生的关键所在。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广大党员干部要筑牢“坚如磐石”的为民心态,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利益,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作为一切努力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切实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本领,让为民之心在实际行动中熠熠生辉。
从“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读懂“实干担当”的接续奋斗,事事把民生责任扛在肩上。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过八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一壮举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小康”梦,同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回眸过往,多少闪光的时刻、多少圆梦的激动、多少破防的瞬间,从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再到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每一份奋斗成果都来之不易、每一次奇迹闪现都绝非偶然,这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努力,也见证了无数次的翻山越岭和乘风破浪,更镌刻了无数个实干担当的高光时刻。面向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锻造“实干担当”的为民姿态,立足岗位实际履职尽责,掌握群众“急难愁盼”、紧盯民生“问题清单”,以埋头苦干的作风稳扎稳打,以兢兢业业的状态为民服务,打通“肠阻梗”,破解“老大难”,铺就“幸福路”,扛牢民生事业责任,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从“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7万个,惠及2900多万家庭”中读懂“念兹在兹”的公仆情怀,处处把民生服务融入血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6.7万个,惠及2900多万家庭;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5亿人;上亿人出棚进楼、实现安居。从报告中的这些数字,我们欣喜地看到,民生服务的政策举措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同时也深刻诠释了“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公仆情怀。时代各有不同,情怀一脉相承。如今,我们架桥修路、优化医疗、振兴教育……一件件一桩桩,皆是民之所盼的“关键小事”化成政之所向的“民生服务”,稳稳托举起老百姓的“幸福梦”。面向未来,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念兹在兹”的为民状态,时刻将“人民”置顶,“想民之所想、行民之所嘱”,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将党的好政策落实好,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实际问题,真正把每件民生服务都办成群众有口皆碑的民心实事、满意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