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文汇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switch_blind!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首页
党建
组工
榜样
服务
互动
课堂
专题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学习心得
做好乡村人才工作的“后半篇文章”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罗集乡人民政府办公室 齐慧
共产党员网来稿
分享
打印
纠错
请先登录
x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指出,“要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当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步步推进”,如同奏响了一曲“集结号”,引导着各类人才向乡村“竞相奔涌”,“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图”不再是遥远的战略规划,但我们不得不注意:“人才至”不等于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必须要在注重“引入”的同时,写好人才的“后半篇文章”。
精准定位、靶向“引才”,破人才“沉不下”之题。
当前,优秀人才“乏力疲软”的状况,可以说是乡村振兴人才引入后明显的短板,长此以往,便如水面上的“葫芦”,再难“沉下去”,笔者思考,究其根本,在于各地招引时出现的“跟风潮”,不论是否合适,“先占着位子再说”;不论是否符合自身的人生规划,“先去再说”,这样即使真被引入,也会导致“心浮气躁”“想入非非”,也连带着这汪“人才池水”些许“浑浊”。乡村在招人引人时,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因素、产业布局、市场需求,来科学建立乡村人才需求库,要从思想上重视人才招录计划,尤其是较为偏远的乡镇,要能够树立起不求所有、但求有用、但求所为的人才引入理念,既打开视野、拓宽视线,不拘一格引人用人,又要在引入同时,制作“筛网”,设置些“条条框框”,这样引入的人才一方面是“择优而选”,另一方面也是经过慎重思考、贴合实际所需的,人才引入方不会若“一阵风”,吹过“了无痕”。
搭建舞台、拓展“空间”,破人才“留不住”之题。
乡村留人的核心在于基底是否有“活力”,让人看得着“希望”,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远万里”奔涌而来的人才,更要让其感受到“温暖”、看得到“未来”。各地乡村要能够为人才提供出干事的“热闹舞台”,打造出成长的“比武擂台”、提供出晋升的“畅通梯台”,以人才成就事业、让事业激励人才。建立建全各种激励机制、用活用好各式激励手段,充分调到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让人才在基层能够“名利双收”“畅然自得”。要在乡村大力营造“爱才、敬才、重才”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关心、关怀、关爱乡村人才,多“扶一把”人才,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引导他们能够安心、安身、安业,同时,不能忽视对乡村人才的政治引领,从精神层面全面激发乡村人才的报国之志、奉献之情,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从业向心力、荣誉自豪感,真正把“留才”工作做到实处。
人岗相应、以事“择人”,破人才“不能用”之题。
当前一些地方可谓是花大价钱、大精力、大代价去引进人才,为人才提供优渥的环境、可期的待遇、可见的通道,但是引入之后,却落入不会用、不敢用、不善用的“窠臼”,最终是进入有人却不能用的“尴尬境地”,人才最终成为案上的“摆设”,当起了“花瓶”,极大地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制约了人才效能的充分发挥。各地在引入合适人才之后,要充分去考虑乡村人才的能力所在,“能写就写”“会说就说”“能干则干”,做到人岗相应、以事择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同时,要敢于“撂挑子”,让乡村人才能够在“事上磨”“事上练”,在挑重担、接重任中充分释放人才“红利”,要敢于大打破论资排辈、敲破身份障碍,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人情世故”,真正把人才本领落到实处、用在实处。
发布人:
守护小雨
发布时间:2023-3-16 11:15
赞
1
收藏
阅读人次:3108
初审:李爱国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
请先登录
x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有奖调查
使用说明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