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先锋印记·难忘瞬间

云南凤庆:党建引领助传承 非遗文化绽新花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委组织部 王继泽 字光明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走进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新华乡苗族织布工艺保护传承室,咣当咣当的织布声有节奏地响起,绣娘王芳坐在织布机前,只见她手脚齐用、配合灵巧,一把磨得发亮的梭子在王芳的手里来轻盈舞动,织布机上的经线、纬线伴随着王芳的律动而交错、紧凑,一匹规整的布料逐渐成型。


  “我打小就看着家里人织布做衣裳,起初只觉得好玩有趣,做出来的粗布衣裳贴合保暖,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愈发感觉粗布衣裳内里含着厚重历史与情感,便一心想把织布手艺给传承下去。”王芳摩挲着织布机上的布料说道。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近年来,新华乡坚持党建引领,建平台、借东风、聚合力,积极做好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党建与非遗文化有机融合的新路径,着力让基层党建活起来,让非遗文化火起来。

  建平台,让“传”有基础

  “我们紧紧抓住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建设大好机遇,整合资源,投资102.98万元完成新华乡紫微村苗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建成苗文化传承馆1所,苗族文化传承展览展室4个,苗族织布工艺保护传承室150㎡,大麻初加工坊35㎡,纺织机6台,创建基层党员教育实训示范基地,旨在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推动民族文化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华乡党委书记张文说道。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苗族文化,新华乡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开发、乡村振兴等融合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着力打造集办公、实操、展示于一体的组织阵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实践基地。

  借东风、让“帮”有活力

  借助沪滇协作的东风,以抓实一个民生项目、守护一方民族文化、传承一门指尖技艺为目标,紫微村农业开发服务中心把潜藏在民间的各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手工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理事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市场拓展机制4个,以“合作社+机制+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合作社成员负责原料种植、商品生产、机制运行,根据营业额利润,村级集体占55%,合作社占45%,社员及群众以交售原料和加工各类产品的形式获得变现收入,实现三方互利共赢。目前,苗族织布和手工刺绣与上海市崇明区木棉花开创意工坊签订意向性商品购销协议,解决产品愁销路的问题。


  据紫微村党总支部书记马国宏介绍,紫微村现有在家绣娘23人,将以沪滇协作项目为契机,计划组织部分绣娘到上海培训,争取在传承好“指尖技艺”的同时创造出“指尖经济”。

  聚合力、让“带”有实效

  “我们现在所纺的麻线,需要经割麻秆、晒麻秆、泡麻秆、剥麻皮、晒麻皮、撕麻线、搓麻线、浸水、机绕麻线团、晾晒、煮麻线、搓洗、晒麻等过程……”在浆洗坊,党员王芳细致地为小学生讲解麻线的制作工艺。


  为让苗族刺绣这个指尖技艺代代相传,紫微村通过党总支部搭台,以建强一个党组织、培育一支非遗文化队伍为着力点,将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培养成党员、将有一技之长的少数民族党员培养成非遗文化传承人,创建“1+1+1”联系制度,即:一名党员联系一名市(县)非遗传承人带动一名苗族儿童,通过老手带新手、师傅带徒弟、长辈带晚辈等方式,不断壮大非遗传承队伍,夯实非遗传承根基,为抓党建促非遗文化传承筑牢人才基础。

  “依托强而有力的党组织带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优势,深入挖掘与传承本土苗族文化,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谈起如何做好新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开发,马国宏目光坚定地说道。
发布人:一工 发布时间:2023-3-17 11:01 收藏 阅读人次:2280

初审:杨南方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