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惟在用人;用人之要,首在识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选拔任用干部,必须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各级组织部门要用好“望闻问切”识人法,做深做实做细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着力选出堪当发展重任的高素质好干部。
常态化近距离观察,“望”现实表现。“试玉要烧三日满,识人须待七年期。”干部的道德品质往往具有内在性和隐蔽性,倘若只在考察考核前“临阵磨枪”,就容易受各种表象影响,最终结果“失真”。识别干部不仅要看一时、看表面,更要看常态、看关键。“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经常深入经济建设主阵地、乡村振兴第一线、民生福祉最前沿等,近距离观察干部对重大斗争的作为,对棘手难题的思考,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既在“大事”“显绩”上看能力、辨才干,又在“小节”“潜绩”中见思想、见情怀。通过动态掌握干部表彰奖励、关键时刻表现、负面情形,推动政治素质考察常态化、具体化。
深层次多维度挖掘,“闻”群众口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实践证明,群众口碑是检验干部的最佳试金石,干部干得好不好、表现怎么样,群众看得最清楚、体会最真切、最有发言权。要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语口碑中挖掘“第一手素材”,远的近的都要走、好的坏的都要听,注重将“考察触角”延伸到干部的“生活圈”“朋友圈”“服务圈”,通过个别谈话、暗访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广泛收集基层干部群众的不同意见,深入了解干部的家风家教、生活作风。同时,要畅通意见建议反映渠道,常态化接收基层干部群众的“最新声音”,确保让“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无处遁形。
走心式暖心式谈话,“问”内在思想。谈心谈话是直观了解干部的重要途径。现实中,部分谈话人员抱着“例行公事走走过场”的错误心态,照着模板自说自话、泛泛而谈,最终收效甚微。“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将心比心,把准干部的思想脉搏,围绕干部工作生活上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做好沟通疏导,使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要以心换心,多些促膝长谈,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干部“悉陈其志,毋有所隐”。要攻心入心,善于捕捉干部话里话外的“潜台词”“弦外音”,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要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结合工作实际帮助干部校正航向,切实让干部感受到组织暖流。
精细化精准化甄别,“切”具体细节。科学公正客观是评价干部的第一原则。撰写考察材料时,若是按照既定模板“选词填空”,结果必然是千人一面、似是而非,“粗看谁都像,细想不知谁”,影响识人精准性。要对收集到的“原始素材”反复条分缕析、研判甄别,严防先入为主、主观臆断,通过抽丝剥茧、相互印证,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下结论时要取下“有色眼镜”、关闭“美颜滤镜”,对待好的方面,不可套话连篇、夸大其词;对待负面情况,不能刻意淡化、以偏概全,始终做到紧盯具体人、具体事、具体情形,实事求是刻画出干部的个性特征,确保干部的每一处“立体细节”有理可依、有据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