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组织工作

读懂“土特产”背后的“振兴密码”

安徽省金寨县吴家店镇人民政府 徐彬彬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日前,《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强调,“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这为乡村产业做强做优,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深刻理解“土特产”的丰富内涵,读懂“土特产”背后的“振兴密码”,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加快“三产”融合,为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质赋能”。

  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产业振兴,既要着眼于当前,更要为长远发展打基础”。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产业振兴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地方片面追求规模效益,盲目引进高新设备、高科技含量的种养项目;有的地方“一窝蜂”搞规模化种养殖,导致品种混杂、品质低下;还有的地方用低价甚至是补贴手段吸引农户“扎堆”进行种养殖……这些问题都提醒我们,在规划和发展乡村产业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打造健康乡村产业,必须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集中资源力量,聚焦重点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要做好顶层设计,对发展产业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等进行深入分析;要把握市场规律和消费需求,积极创新销售模式,做好产销对接;要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利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资源要素,推动种养业在空间上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

  突出地域“特”点,体现“特”色风情。在新发展阶段,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立足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高竞争力。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阔、文化多样,各地资源禀赋存在明显差异。有些地方资源禀赋不高,但文化底蕴深厚;有些地方自然资源丰富,但没有形成规模;有些地方自然条件优越,但基础条件薄弱。因此,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优势,按照产业兴旺要求谋划产业发展方向。比如在茶叶、玉米、生猪、肉牛等优势产区,要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将这些产业做大做强;在蔬菜瓜果等特色产区,要重点培育一批主导品种和知名品牌。另外,要注重把地域文化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发掘产业背后的人文故事,让地域文化、历史典故、特色风物等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之中。此外,还要构建起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户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保底收入、股份合作、村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同时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支持小农户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打造“产”业集群,加快三“产”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坚持一产“接二连三”,打通从一产到二产、三产之间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深度、广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继续探索多种业态融合、多层次增值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联合体、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领域。要强化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协同配合,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传统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流通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产业由“小散弱”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变。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种养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有机衔接,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产品。同时,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收购、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生产托管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发布人:精忠报国 发布时间:2023-3-20 07:40 收藏 阅读人次:2761

初审:向阳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