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村茶 村菇 村椒在大山深处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比德镇选调生 汪叶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围绕村情特色,打造乡村美、民风淳、百姓富的新时代乡村是中心村2023年的发展目标,在明确的发展方向下,贵州省六盘水市比德镇中心村以异地置业为突破口,带动村茶、村菇、村椒三大产业走出山坳,发出比德声音。

  品一盏好茶,听大山的声音

  晨雾微起,背篓已装满清茗。在中心村拉坝片区的半山腰上,村民已小心往山下走去,“我们早上天刚蒙蒙亮就来了,现在回去准备炒茶,这个时候采的茶是一年里颜色最好看,口感最好的。”村民刘安贵说。中心村拉坝片区地处比德镇南部,片区四面环山,常年清雾萦绕,是典型的山间盆地,全片唯一条盘山公路进出,崎岖的地形限制了地方发展,也成就了天然无污染的生产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拉坝红茶甘甜清新、红润清澈。

  拉坝共有农户1386人,其中1153人以茶为生,片区共有茶园800亩,年产茶4000斤,2022年以前,拉坝茶只为比德人所知,2023年,中心村异地置业产业开始谋划,3月,第一罐拉坝茶叶进入县区、第一杯拉坝茶在比德以外的地方泡开、第一抹拉坝茶香飘入城区巷道。让更多人尝到拉坝味道、喝一口好茶是拉坝人民的共同的愿景。

  小茶叶,大产业,走出大山的不仅仅是茶叶,更是人民共同致富的期盼,探索销售渠道,规范生产流程,做好品牌宣传,拉坝红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走,但是我们相信,在拉坝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未来艰险终将成坦途。

  春雷声响起,朵朵小伞撑起致富天

  3月,春天的气息已洒满大地,山上星星点点的红白黄绿,把春天的口号喊进诗人的诗里、孩子的风筝上、农人的锄头下。山脚下的大棚里,传来忽远忽近的笑声,在大棚里工作的村民们一边为菌菇打着孔,一边说着今年的收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但是大棚里的菌丝已在陆续出菇,对于大棚工人来说,却是收获的季节。

  2020年,中心村招商引资300万元,村委协商村民出让土地作为合作入股,共同建设了中心村拉坝大棚食用菌种植基地,占地200亩的食用菌大棚是23户人家共同经营的集体资产,出让土地的农户既是大棚的工人,也是股民;“在大棚里面打工,既可以赚到钱,也可以照顾老人、孩子,比起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好得多。”

  目前,中心村食用菌大棚工人有22人,其中有妇女13人,年产5000斤食用菌,带动中心村18户脱贫致富,下一步,借助中心村异地置业“水城村菇”饭店,中心食用菌产业链将逐步完善,为下一步扩大种植、筹备菌类副产品等奠定基础。

  产业振兴,为乡愁铺设康庄大道

  初春的太阳温暖、轻柔,铺在金黄的土地上,刚耕出来的泥土散发着湿润的芬芳,路边的迎春花热烈地绽放着,迫不及待地发送着大家春天的信息。130亩试验地里,星星点点的农人正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井然有序地施肥、播种、覆膜;相对传统种物玉米来说,辣椒种植只需一次施肥一次除草,种植简单、产量可观、采摘方便,同时贵州辣椒在全国范围内都以鲜香闻名,市场开阔,在种种考量之下,中心村在协商农户、农业部门等多方意见后,一致同意2023年用130亩作为试验地种植辣椒;后续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销售收益及分红情况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

  产业的发展需要全面考量,祖祖辈辈种玉米的农民,忽然改变,或多或少的担忧难免涌上心头,种不出来怎么办?没有技术怎么办?种出来卖不出去怎么办?重重的困难疑惑,是播种前的第一座大山,如何打消农户的疑虑?如何规避潜在风险?在风险和担忧前,村委会、支委会、群众会、院坝会一场接一场地开,技术研讨会、党委会一遍一遍地意见汇总,在大会小会接踵下,完整的方案也最终给了大家一个心安的答案,于是,请农业技术人员分析土壤属性、气候情况、地理因素,种物提前规划;随着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乡镇技术员到村、到地头和农民一块儿干,看到技术员,大家的心随之放下一大半,大家担忧的最后一个问题在中心村异地置业产业的开业下顺利解决,无论向外销售成辣椒加工品还是以农产品售往城区,异地置业饭店都可以为中心村辣椒“兜底”,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后,群众工作也就顺利得多,看得到希望,大家干起来安心,也更有干劲儿。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地探索乡村经济发展,用产业提高地区经济收益,用地区经济增长吸引人才回流,用人才回流留住乡愁。

  发展之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耐心地谋划产业、细心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用心地完善基础设施、诚心地与其他地区深入交流合作却是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通道,也是我们西部地区深山小村庄走出贫困、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
发布人:桑叶疯长不养蝉 发布时间:2023-3-20 23:02 收藏 阅读人次:3719

初审:易晗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