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子气节高,砍倒竹子做饭包。饭包编得八卦底,又爱饭包又爱你”,这是在云南临沧佤族群众口口相传的一首关于竹编饭盒的打油诗,时至今日,竹子编就的蒸笼、簸箕、筲箕等用品仍然深受临沧人民喜爱。
在临沧市就有一个拥有上百年竹编文化历史的村庄中山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山村党总支依托2000余亩竹林种植优势,盘活竹编文化资源。2018年初,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贫困户留得住、能致富的根本问题,村党总支拿出18亩集体土地,引进临沧勇禾中山竹文化有限公司合作投资200万元,建成集竹编工艺展示、竹文化传承、竹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竹艺馆,组建临沧市临翔区吉华竹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合作社负责组织培训和质量把关,农户负责具体生产。推动竹编产品由“簸箕、背篓”等粗产品加工向“挂饰、摆件、工艺品”等精深加工跃升,有效增加了竹产品附加值。2019年,中山竹编非遗文化旅游特色村项目被《人民日报》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授予“民生示范工程”称号,2022年,全村竹编产品销售总额达105万元。
随着乡村振兴号角全面吹响,中山村党总支在党建引领“农商文旅”融合发展上积极探索,逐步实现了从贫困村到旅游村的二次美丽蝶变。
村党组织积极抢抓沪滇帮扶机遇,建成占地面积3600㎡的“竹编工艺专业技术培训基地”,并瞄准打造“立足中山、面向临翔、辐射全市”的竹人才孵化中心、竹工艺研发基地、竹产品营销窗口的目标,采取“先尝试后租赁”的方式,引入本地竹文化企业“打包运营”,并从浙江吉安聘请竹编人才,与驻地7名竹编非遗文化传承人组成培训师资团队,推动中山竹编技艺培训向“个性化订制、系统化教学、规模化发展”转型,年培训规模提升至400人次以上。
中山村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在加工环节加入机械作业,搭建起“产品统一规划、造型统一设计、品质统一管控”的加工生产线,以密蒙花、高粱壳等4种本地植物染料代替原有化工颜料,推动竹产品加工工艺从粗放低效逐步向生态高效升级,竹加工产品生产成本较原先降低10%、产品量产率增加35%。在此基础上,持续放大“竹艺”名片辐射效应,把发展特色农业与绿美乡村建设相结合,拓展开发有机草莓、蔬菜采摘为主的休闲农业和民宿餐饮、亲子娱乐等新业态,近郊旅游“人气”实现再提升,第一季度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