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早在60多年前,党内就掀起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根据我党的斗争经验,回顾我党的斗争历史,充分证明长期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注定行不通。今天,再次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我党应对新时代新征程前路上的风浪考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举措。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广大党员干部要抬抬屁股,扑下身子,去民间寻高手,入基层找办法,常行“四实”调研,巧破“四式”调演,确保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产生实效,着力用活党的“传家宝”解决实际问题、应对新的风浪。
常行“沉浸式”调研,以求真务实之心,破除走马观花“作秀式”调演。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毛泽东同志认为调查和研究一定要“一是一,二是二”,务实地开展调查和研究。然而当下,有些党员干部打着到基层调研的名号,行的是为应付“调研”而进行调演。下车就进会场,换个地方发表高见;入户就先合影,一分钟不到走人;开车围着转圈,隔着玻璃看一眼;按照剧本演练,都是群众演员……诸如此类“作秀式”调演,不仅发现不了“民间高手”,还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透支人民群众信任。调研必须求真务实,要“忘我”的全身心投入,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至基层,“沉浸式”开展调研,沉到一线、走进现场、投身实际。放下“官架子”,扑下身子踩泥土,多到困难较多、环境复杂的地方多走、多看,在田间地头做调研,因地制宜了解情况;甘当“小学生”,洋溢热情带着温度,与群众坐在板凳炕沿上多交谈,从群众的脸上找答案,从群众的呼声里寻方向,从群众的难点处找入口。真正在“贴近地皮、看见草根”中,将社情民意摸准摸透,将真实情况带回,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工作。
常行“破题式”调研,以实事求是之心,破除以偏概全“盆景式”调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党的成功密码。然而现实中,有些单位像规划旅游路线一样,为调研者设置了“调研路线”,精心布置了“前院”,打造了“盆景”,去哪里看,先看什么,能看到什么,都提前部署完毕。这样的调研往往将短板遮住、将难点藏起,让调研者发现不了真问题,也就解决不了真困难,久而久之小毛病变大病症,愈演愈烈。调研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牢牢掌握调研主动权,在“规定路线”外也要有“自选动作”,不提前打招呼,不搞层层陪同,出其不意去到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微服私访”“便装出行”,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带着放大镜和聚焦镜,绕过“前院”看“后院”,避开“盆景”看“死角”,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
常行“解剖式”调研,以务虚谋实之心,破除调而不研“脱节式”调演。调研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既要调也要研,更要注重研以致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仅要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还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然而现在,收集的资料、汇总的情况被束之高阁的比比皆是;还有为了写出一流文章,从而把时间都用在“华丽辞藻”的搭建上;更有一些将问题反馈回下面,让其自谋思路,自行整改,最后不了了之……诸如此类“脱节式”调演愈演愈烈,让调查研究失去了真正意义。因此党员干部要发言“解剖麻雀”的精神,写好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对调查材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直指要害,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切实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形成具有针对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要坚持跟踪问效,发扬“敢于亮剑,动真碰硬”的精神,自觉绘制“时间表”“任务书”,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改立办,对一时解决不了的持续推进,一抓到底,将人民群众满不满意、获不获益作为调查研究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标准,真正把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在希望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