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年前,刚踏出校门的我在茫然无措中与“你”邂逅;两年后,我已走完选调生在基层的第一个阶段,我想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来总结和“你”朝夕相处的日子;“咬定青山不放松”,褪去了书生稚气,我更珍惜这段在“山沟沟”里的时光,“你”所赋予我的重任和使命将激励着我继续前行。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初遇是义无反顾的热爱。初见“你”,我带着无比的憧憬与畅想——“为人民服务”,这个伟大而又沉甸甸的五个字是我走上选调生这条道路的初心。“你”带给我的惊喜从不是城市里少见的蔚蓝的天空和新鲜的空气,我不止一次为巍峨高耸的山脉和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惊叹,我想这就是“脱贫攻坚”和多项民生工程的成果。而坚守在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的老干部们质朴的情怀更给了我很大的心灵触动。在我所在的驻点村,村干部中有见义勇为的老书记,有“退役不褪志”的退役军人,有身兼多职的老村医,还有“金凤还巢”的大学生,他们经历不同却志同道合——为建设和美乡村、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这个目标而奋斗。正是有了如他们一般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一件接着一件干的努力,才能守护好桃红李白菜花黄,守护好小桥流水人家。新时代大有可为,正值青年的我们更该接过接力棒,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履行好每一项职责。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久处是不屈不挠的坚守。真正走近“你”,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和失落后。两年前,刚入基层的兴奋渐渐褪去,我开始“水土不服”。那段时间,我曾为远离家乡四百余里而郁郁,为听不懂山区的方言而迷茫,更为繁杂的工作内容而踌躇。自己曾引以为傲的“满腹经纶”无法施展,学习名列前茅的我在实践中竟然“专业不对口”,我甚至打起了“退堂鼓”。2021年6月,全县开展了“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每晚5:40到10:40是我们采集群众信息的时间,连续15天的高强度工作不仅没有让我退缩,更让我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刚开始下组入户难免有点畏手畏脚,但群众并没有因为我工作效率不高、方言一知半解而反感,他们手、嘴并用,试图用最标准的“普通话”与我沟通,我也似懂非懂,曾把“群众”的“群”记录成了“纯正”的“纯”,把“滋润”的“润”记录成了“吉运”的“运”,这些小插曲不仅没有引起群众的不满,反而经常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正是在这样融洽的氛围里,我放下了心里的“疙瘩”,敢于用求知若渴的执着“死皮赖脸”多问问,平时拿好小本子用“笨办法”多记记,时不时去田间地头和群众多聊聊。我也相信,秉持初心、坚守本心,必能用“女汉子”的肩膀为这群可爱的人儿撑起一片碧海蓝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启程是昂首阔步的无畏。记得第一天报到时,我曾问过前辈们“平时下村要做什么,是帮群众种地吗?”现在想来不免过于天真,同事们还时常调侃。两年来,我在村参与了党组织建设、民生工程、志愿服务活动等多项工作,也经历了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急、难、重等多项棘手难题,通过请教前辈、不断学习,难关最终一一攻克。从褪去“书生气”到甘于“接地气”,从“一无所知”到“有点想法”,在这个看似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我愿做“大山的女儿”黄文秀,愿做“风一般”的女子莫洛依古莫,愿向“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汪星宇看齐,丢掉读书人的“包袱”,立足镇情实际,结合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勤学苦问、一往无前,争做能干会干善干的“行动派”。终有一天,我能在自己热爱的这片土地里,通过勤于播种、勤奋耕耘,让心里早已种下的这棵稚嫩小苗,最终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