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当前要抓好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需要依托乡土资源“载体”,加强乡土资源认同感,做大乡土资源产业,释放“土特产”强劲动能。
从“土”字着眼,依托乡土资源“载体”,激发资源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土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土”是绿水青山、是异域风光、是风土人情,是根植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宝贵财富,要从“土”字着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开放的视野深入乡间地头、街头巷陌、祠堂史馆搜罗“一手资料”,寻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一抹乡愁,品尝“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的美味佳肴,体验“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民俗传统,在身临其境中找寻富有乡土特色的“载体”,挖掘潜在价值。开发乡土资源“载体”,要坚持系统性思维,既要守住故乡厚土的原汁原味,避免“竭泽而渔”的破坏性开发,又要紧握时代脉搏,贴近市场需求,还要善于利用新兴技术、新鲜营销手段把存在于广阔乡村地区的绿水青山、丰富物产、文化建筑等推向普罗大众,真正让乡土资源能够物尽其用,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特”字着手,加强乡土资源认同感,凸显资源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中指出,“特”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孕育了多种多样的乡土资源,要从“特”字着手,突出乡土“载体”特点和差异性,加强认同感,让“土特产”更“吸睛”。一要注重品质认同,充分认识和掌握本地区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发挥地域资源独特优势,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占领市场高地,如五常大米、新疆哈密瓜、陵水荔枝等;二要注重创新认同,乡土资源的多样性使得同质化竞争频现,要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准确自身定位,创新产品业态,与市场“和而不同”;三要注重民族认同,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乡土是中国社会的本色,承载着各地各民族共同的社会规范和文化基因,使得国人对乡土资源有天生的认同感。因此,要注重从一顿家常便饭、一抹乡愁记忆、一场民俗活动中捕捉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市场竞争中“独辟蹊径”。
从“产”字着力,做大乡土资源产业,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要从“产”字着力,做强乡土资源产业,借助先进生产经营模式,把人们对“载体”的认同感“变现”。过去,乡村产业发展呈现为“小米加步枪”式的单兵作战,投入大、效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差,而集群化生产能够统一标准,提升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提升溢价能力,实现“1+1>2”的效果。因此,要延长产业链,努力向产品上下游延伸,补齐物流、冷藏、保鲜链条,致力发展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富有本地特色品牌;要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成立合作社、村集体企业等方式,整合闲置资源和闲散劳动力,利用技术入股、半成品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要加强政策倾斜力度,逐步完善乡村水、电、管、网、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持续“筑巢引凤”,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就业、返乡创业,不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使乡村产业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