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让更多的“新农人”逐梦沃野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委组织部 李丽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振兴,人才为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农业农村创业创新的大舞台上涌现出了一批“新农人”,他们将城市和乡村连接,推动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向乡村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活水”,他们的出现赋予了“农民”新内涵,激发了乡村多业态发展的新活力。各级党组织应当用心用情做好“引育留”三篇文章,不断壮大“新农人”队伍,让更多的“新农人”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兴农人”。

  真心引来“新农人”,让他们看到亮闪闪的乡村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现代农村农业发展的空间仍然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近年来,随着一项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乡村“软件”“硬件”不断升级,斑斓的大地蕴藏着无限机遇与希望,正呼唤更多“新农人”的到来。人才回引工作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打好“乡情牌”,建好在外优秀人才库,实行定期联络机制,做好牵线搭桥的“红娘”,着力回引一批有文化知识、经营能力的高校毕业生、科技人才、乡贤能人,做到广开渠道和精准招引“两手抓”;另一方面,要内外兼修做支持农业农村创新创业的坚强“后盾”,不断完善冷链、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党建+人才”“人才+项目”“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引才体系,多维度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硬实力来提升吸引力,变“不想来”“不敢来”为“主动来”“抢着来”,实现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精心育好“新农人”,让他们学到热乎乎的致富技能。“新农人”的构成是多样化的,对“新农人”的培养也需要分层分类,要分批分岗位开设“菜单式”专项课程,对于返乡的知识型人才,应当侧重于培养农业基础知识、传播生态农业理念,对于本土的经验型人才,应着重互联网思维、农产品营销、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文旅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要充分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创造“新农人”与“老农人”碰撞理念、互通技能、交流经验的机会,通过“老帮新”“新带老”使“新农人”与“老农人”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新农人”的培育还要注重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形式的不断创新。建立发展县镇级电商服务中心,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不断强化电商人才培养;积极举办各类农业类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注重整合各方资源,打造“政校企”合作“智慧引擎”,协同开展农业领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攻关,为“新农人”不断输送“新技术”、置办“新农具”,让“新农人”更加“耳聪目明”。

  诚心留住“新农人”,让他们尝到甜滋滋的耕作硕果。凤凰非梧桐不栖,“新农人”也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吸纳人才不是“一锤子买卖”,要想让“燕归巢”的势头不减,就必须以百分百的诚意拿出长期且能落地的政策,构筑凝聚“新农人”的“强磁场”。要加大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在项目申批、资金扶植、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新农人”送上“及时雨”“雪中炭”,也要用心用情做好“后勤部长”,推动公共服务更好更快覆盖农村,解决他们在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基层党组织要实行人才随访机制,切实站在“新农人”的角度思考他们的所盼、所求,努力打破制度藩篱,探索出城乡人才双向自由流动的机制,不断增强“新农人”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认同度,给予“新农人”安身、安心、安业的发展环境。只有软实力和硬环境的同步提升,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才能真正赢得“新农人”的人心,锻造出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生力军。

  人能尽其才则乡村百事兴。乡村的广阔天地正孕育着崭新的春天。让我们齐心协力、深耕细作,帮助更多新时代的“新农人”圆了“兴农梦”,为“三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发布人:12371网友fdib67 发布时间:2023-3-29 15:52 收藏 阅读人次:2026

初审:余路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