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BA”的现象级热潮,到“村民议事”的热火朝天,从“党员教育”的思想涌流,到“温暖驿站”的情感交织,村级活动场所既是干部议事、教育培训的地方,也是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窗口。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个别地区的村级活动场所“设施陈旧”“管理涣散”“活动单一”,渐渐变成了“闲置屋”“冷清地”,要“从冷到热”升温助燃、焕新出发,就得时时来一场“光合作用”,在向内赋能、向外绽放中让村级活动场所“活起来”。
“吐故纳新”基础设施“大变样”,“开门迎客”让冷清院落“活起来”。“开门迎客”就要窗明几亮、就要推窗见景、就要细嗅闻香,然而在广阔乡村特别是边远地带、山林地区,因交通闭塞、管理疏漏、资金匮乏、理念落后等“历史原因”,村级活动场所设施陈旧、用品铺灰、功能不足等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要破“形式之冷”就必得先夯“设施之基”。各级党组织要把资金“用当其时”,就要坚持“建管并重、一室多用”的原则,把资源花在“刀刃上”,在充分调研、问计于民中来一场基础设施的“提档换代”,为房屋刷了亮白漆、为院坝种上绿意浓、让村口飘起党旗红,真正让村干部办公有个“像样的家”、让群众说事议事有个“温馨的家”,在“开门迎客”中告别“一锁了之”的历史,让冷清院落“活起来”。
“人工赋能”标准管理“促拔节”,“疏淤化滞”让互动交流“活起来”。“明分任职,则治而不乱,明而不蔽矣。”有些地区的村活动场所明明建得宽敞明亮,但“门可罗雀”冷淡收场,缺失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的管理,就好比没有舵的船、飘飘散散缺失方向,也更如缺营养的草木、枯萎凋零毫无生机起色,最后只能“尘归尘、土归土”回到原点兴叹。各村党支部当以“人工赋能”标准管理“促拔节”,始终把完善村级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放在前面,以责任到人、具体到事、细化到物的“三级分管”要求立起标杆,确保事有人办、物有人查、责有人担,同时主动发挥“群众监督”功能,把村级活动场所的“资金台账”“责任明细”“建设规范”等亮出来,以群众“反馈”“投诉”“问责”等方式倒逼干部作为,真正“疏淤化滞”让互动交流“活起来”。
“向阳绽放”搭起活动“大舞台”,“添色上彩”让幸福乡村“活起来”。从穿衣吃饭、出行住房等基本物质需求,到推窗见景、心情爽朗、载歌载舞等精神文化需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日益拔节”、悄然变化。村级活动场所不仅有着办事议事等办公属性,更承载着乡村群众的期盼和情感,透过农村书屋、助老食堂、文化汇演、农民夜校、培训驿站等“功能模块”,我们不仅看到了群众“乐其乐”的笑颜、探索了活动场所更多的可能性,也悟到了“为民服务”的真谛和“顺应民心”的答案。各村级组织当“牵头抓总”用心搭起活动的“大舞台”,进一步拓展村级活动场所的服务领域和功能,让村级活动场所真真正正成为党员、干部、群众的“新家”,让欢歌笑语相伴的农村、人间烟火十足的农村、生机活力蓬勃的农村“各美其美”,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