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党员干部将调查研究列入重要日程,走田坎、入农户、访企业,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调研氛围日益浓厚,然而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仍值得警惕。一是只“静”不“动”。有的党员干部不唯实,只唯“书”,静静地坐在办公室看材料、听汇报,并以此作为调查研究的主要方式,并未深入基层听实声、察实情、做实事,导致出招不实、见效不足。二是“动”了但不“静”。有的领导干部大动干戈,偶尔“例行公事”下一趟基层,却提前给调查单位打招呼,“层层陪同”加压加负于基层,“走马观花”式开展调查研究,去是去了,但实际问题并没有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进一步要求调查研究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为我们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动”,才能观万物之形。长期坐在办公室,不真正深入基层群众,是无法看到基层人民最真实的情况。加之一些汇报材料是“加工食材”,营养价值被破坏失真,做决策如果仅凭汇报材料自我想象,将会导致部分措施效用发挥不足。因此,“动”起来的调查研究,才能更有助于我们看到万物真实形态、推动实际工作。我们要自觉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扑下身子,多和群众交流,了解真实想法和迫切需求,多到实地走访,查看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只有看到万事万物的真实模样,才能瞄准矛盾点,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奠定基础。
“静”,才能思万事之由。调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掌握客观实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方法,不是为了在提前安排下看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也不是为了从办公室到现场听专人汇报,更不是借此机会享受他人的优质服务。要“静悄悄”地深入现场,“不畏浮云遮望眼”地认清事态全貌,全身心投入调查研究中,发现实际工作存在的症结,解剖麻雀,找到万事产生的缘由。只有把问题原因剖析清楚了,才能针对问题,静心思考出有思想、有见地、接地气的建议,为下步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动”“静”结合,才能做实调查研究。要“静悄悄”地“动”起来,在调研之前充分预研,对被调研地区系统梳理,合理安排,力戒形式主义,做到轻车简从。要坚持问题导向,搞清群众聚焦、关注的问题,带着问题、跟着问题、奔着问题去调研,深入蹲点、抽丝剥茧,少听汇报、多看现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结合座谈访谈、明察暗访等方式,实现精准调研。发现问题后多想一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将调研得到的实际情况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抓手,防止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通过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最终研出实策,干成实事,做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