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道:“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我们要推动各级干部多到一线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学习,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长期在大机关工作的年轻同志,要深入基层、心入基层,更多地接地气。”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知重负重,不忘初心使命,从李强总理的讲话中找到调查研究的“真药方”,通过“数”字说话,让调查研究真正落地生根。
巧用数字,以数说事。在实际生活中,事物离不开数字,数字能够代表事物。我们看到很多的调研报告,似乎也不断提到数量、数值、数据,却基本都是“一大批”“一系列”“大约”“大多”等,甚至一些经济类主题调研报告,也只是用几个简单的总数,使人感受不到“数字的魅力”,无法展现出“数字的力量”。还有一种情况,为了能有足够的支撑,调研报告往往会选择用大量碎片化的数据,但却导致报告缺乏逻辑性、精准性、可读性。数据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具有社会性、依附性。因而,在撰写调研报告时,既要深入分析数据,还要立足数据基础提升对事物和问题本质的认识,把数的“据”说清楚,点出来源、边界、内涵、标识、手段,深入挖掘数据的价值,从而让人感受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数字与事物发展的关系,使得数据真正成为语句组成的重要部分,让数据真正“动”起来,达到一数抵万字的目的。
妙用数字,借数论理。在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中,分析和理论的部分必不会少,是引经据典还是逻辑推论?是叙述故事还是数据支撑?笔者以为,一段文字可能比不过三个数字来得更加直观。当然,理论并非是空洞的叙述和无力的逻辑演绎,而是一种理性总结和思考升华,在分析调研情况的基础上,适当将数据穿插其中,结合事实、过程论证在一起,增强理论的明晰度、精确率、真实感。调研报告中的数据越多、越细、越准,说明对事物的把握越深入、越深刻、越真实。但是,在运用数字时,不能一味地堆砌,要讲究科学性、准确性,既用之适当,又能表情达意。比如,在以经济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报告中,不论用多少文字来描述,都抵不过把发展情况的总体规模、内部结构、质量比率用数字摆出来,分析增减变化,说明成本收益,使人一看就明白,一看就信服,一想就清楚。
活用数字,据数献策。我们写调研报告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很多的调研报告,在写对策建议时,却是离开了实际情况、实事和数字,只是干巴巴地写一些文字,既没有让人阅读的吸引力,也没有可信的说服力。好的对策建议都是有根有据的,既回应前面叙述的情况,又要拿出没有论及的细节和数据,承托起建议的可行性,特别是在有争议的情况下,拿数字来可以更容易说明情况很糟或者很好。当然,作为献策的重要依据,数据也不能简单地使用,而是要将数字的最大亮点、价值和特征展示出来,通过组合对比、纵向对比、横向对比,理清数字与对策之间的逻辑关系,牵带出依存条件、发生时段、特定区域和行业单位,表现出调研主题的差异性、特殊性,从而丰富调研报告的说理方式,引人注目,扣人心弦,使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