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讲述与书籍的不解之缘,“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我终身的爱好”“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倡导“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南宋学者陈善对于读书的“出”“入”问题早有论述。《扪虱新话》书中有云:“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何为“入”——取其精华,入脑入心。古人云“开卷有益”,只要你把一本好书打开,只要你读,就是好事。好书千千万,如何“选好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时间不太多,怎样“读好书”?习近平总书记在《求知善读,贵耳重目》中提到,读书要用“巧力”,读的巧,读的实,读的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不做书呆子,不让有害信息填充我们的头脑。作为基层干部,读书学习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能读死书,要有针对性、重点性学习掌握好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发掘书中要义,连通作者心意,方能“入书”,找到读书的乐趣。
何为“出”——启发智慧,悟出跳出。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是“正在输入中”,“入”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重塑“出”来,为我所用,需要“思考”这个“催化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读书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洞察事物变化规律、写出调查研究文章、提高科学决策能力。读书的最终目的正如这次主题教育所提到的: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在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不断“出书”。
“出”与“入”——得时则“出”,失时则“入”。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过目成诵不算懂,吃透精神方为知。“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入书”是汲取书中智慧,“出书”是理论指导实践,二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掌握“出入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思践悟的过程,学中写,写中学,没有“入”的基础,就没有“出”的实践,没有“出”的升华,就没有“入”的意义。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得时则“出”,失时则“入”,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充实自己的知识“行囊”,“蓦然回首”后,在“灯火阑珊处”领悟“开卷有益”的读书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