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的通知,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摆在重要位置,紧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悟,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党员干部应带着责任、带着信仰、带着情感认真研读,在含英咀华中拓宽视野、汲取智慧、增长才干,修好“勤其书化”基本功,不断涵养“四重境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勤”学问道,涵养“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第一重境界。回望百年沧桑,从李大钊为求达真理奔走呼号,到陈望道手不释卷翻译宣言,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确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苦苦追寻、上下求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文中指出,“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党员干部要把《习近平著作选读》作为“枕边书”“案头卷”,涵养“求知若渴”的读书心态,保持“手不释卷”的学习状态,秉承“学无止境”的求学精神,在日复一日的勤学苦读中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从“思想富矿”中源源不断感悟信仰伟力、汲取经验智慧,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走好赶考之路。
“其”乐无穷,涵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第二重境界。苏轼曾用极大的毅力将一百卷、七十五万字的《汉书》手抄了三遍,反复抄写,反复诵读,久而久之,烂熟于心,自然能够融会贯通,即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坚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才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达到深刻理解、娴熟运用的境界。《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党员干部要认真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发扬“挤”和“钻”的精神,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原原本本读原文,逐字逐句悟透彻,每读一遍都带着一个主题去探求、去研究,把细分问题弄懂,细嚼慢咽、反复咀嚼,力求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深刻领悟党的历史经验和制胜法宝,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常悟常进,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直“书”胸臆,涵养“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第三重境界。文章直抒胸臆,才能酣畅淋漓,为民之道亦如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突出重点》一文中指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夙兴夜寐,稳经济、促发展,助企纾困,稳定就业,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宵旰图治,战贫困、建小康,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5亿人,我们党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党行之所至、念兹在兹的皆是“人民”。党员干部要厚植“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人民情怀,秉“初心之笔”书“为民答卷”,用心谋民利、用情纾民困、用力解民忧,立足岗位实际,一件一件抓落实,办好就业、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老百姓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用躬耕力行、造福于民的实际行动“守住人民的心”。
转“化”运用,涵养“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第四重境界。《习近平著作选读》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为开卷篇,报告结尾号召,“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理论学习的目的和落脚点,在于提高能力本领,转化运用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党员干部要把“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作为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的最高境界,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加强党的创新理论转化运用,从书中寻找破解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基层治理等急难险重工作困局的“良方妙策”,读懂弄通、学以致用,在勤学苦读中增长才干,于躬身实践中检验真知,做到学之于心、践之于行,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破解难题、担当作为的能力本领,转化为干事创业、善作善成的生动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