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连日不断的雨为蚕农们送来了立夏的讯息,也为初返工作岗位的我送来了“国情调研报告”写些什么的答案。连续三日的学习观摩,从桑园到桑蚕养殖农场,从蚕桑产业基地到缫丝厂,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记录着蚕桑大户的养殖智慧,也记录着自己调研途中的点点体悟……
晨光熹微,怀“空杯心态”,如“蚕食鲸吞”般,“夏”到基层去,问计于民。放假归来的第一天,起了个大早,带上事先写满问题的笔记本,骑上我的“小电驴”,向着桑蚕养殖农场,开启了这场为期三天的“冒险”。立夏后,蚕大食,几乎一刻不停地从桑叶中汲取能量,两天不见,身形就大了一圈,俗称“蚕食鲸吞”。“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初来乍到时,村里人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丫头五谷不分”,走出校门,来乡村一线任职,我才真正感悟到“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的真正含义,“蚕食”是为了吸取能量更快地“成长”,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国情调研路上,我们当敢于“放空自己”,扑下身子甘当小学生,坚持问计于群众,把基层当作供自己“狼飧虎咽”的“桑叶”,在听、看、问中积蓄能量,“蜕皮”革新,“蜕”除“学生气”,“换”出能“切中要害、解出难题”的骨干“新皮”。
细雨斜风,携“求实之风”,如“吐丝化蛹”般,记“夏”真数据,刨根问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我走进细密雨中的桑园里,听许姐讲述她两年多的失败摸索时内心处最清晰的声音。喜温暖湿润,不耐涝的桑“遇上”气温相对较低,五月便正式进入汛期的大别山,许姐靠着一年一年的记录监测完成了稳定产出,在这里心底无数疑惑被解的同时也深刻感悟到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做好国情调研当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拒绝办公室里的“道听途说”“复制粘贴”,坚持当面听、直接问,掌握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五龄幼虫需两天两夜的时间,才能结成一个茧,调研路上我们当始终坚持”知困而能自强”,沉心静气、攻坚克难,对问题“紧抓不松”,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韧劲,“寻”出千“缕”数据“丝”,“踏”出“厚摞”材料“茧”,实现国情调研从“茧”到“蛾”的跨越。
暮色四合,书“深学细悟”,如“蚕头燕尾”般,写“夏”见闻录,以文载道。走出缫丝厂的大门时已是周一的傍晚了,持续了近三日的雨,终于放晴了,吃过晚饭,回到办公桌前,看着四处讨要来的养殖技术文件和粘连着雨水和泥土的笔记本,心里清楚,今晚是个“大工程”。初次书写调研报告,磕磕绊绊,总觉得哪里都不满意,经前辈指导方明白,书写国情调研报告并非简单的数据堆砌,而当以精炼简洁的文字“起笔蚕头”,抓住核心要义,学习观察细微之处,从海量的数据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研究有理有据;以逻辑严密的论述“逆锋运笔”,深入思考、抽丝剥茧,从关键处和根本上科学分析,努力拨开表象、揪出本质;以朴实流畅的文风“收笔雁尾”,综合提炼、归纳整理,用深入浅出的思路,描述清楚各种数据的逻辑和内部联系,让文章通俗易懂,最终形成有丰富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调研文章。
繁星满天,揣着第一版不合格的调研报告,走在回往公租房的路上,筹谋着文章的修改方案,深刻感受到自己尚有诸多的不足亟需改变,愿在今后的工作中与时舒卷,履践致远,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