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研究生”与“选调生”的强烈碰撞

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选调生 徐淑娜 查逸涛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出生在杨桥、成长在杨桥,学习在杨桥,杨桥给予我良好的生活环境、美好的学生生涯。2022年,我通过安徽省选调生考试,回到了我的家乡,成为杨桥镇的一名选调生。自11月返乡来到杨桥镇鹿山村工作以来,再次感受到家乡叠翠流金的秋天,银装素裹的冬天、杏雨梨云的春日。回首在家乡驻村工作半年的时光,已从初入基层的迷茫与不安、到融入基层的踏实与忙碌、再到扎根基层的坚定与成长,在点点小事中让我对家乡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也完成了从涉世未深的研究生到基层工作者的完美蜕变。

  驻村成长的开始,是“鲜衣怒马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繁杂基层工作的强烈碰撞。

  从大学求学时的“繁华都市”到“基层大熔炉”,曾经幻想的“办公室生活”被村里坑坑洼洼的石子路所打破,基层工作“繁杂琐碎”,刚接触工作时,小事不断,根本没有办法理清头绪和思路,分不清轻重缓急,一时间忙得手忙脚乱。我在11月入职,年底工作尤为繁重,走访乡贤及家属、慰问困难家庭、烟花禁放值班值守、“书记项目”结项验收,信访维稳、文明创建、环境整治等应接不暇。与基层工作的“初相识”就充满挑战和刺激,为了尽快适应,深夜下班后,我总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写报告、整理表格文件,“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已是常态,临时开会、入户走访更是家常便饭,上传下达、沟通协调、服务群众等各项职能都要承担,时常还会遭遇不理解、不支持,初入基层的我,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更加坚定要在基层这个“大熔炉”中磨意志、炼心智,让年少轻狂走向成熟稳健,更好的“报效桑梓”。

  驻村成长的过程,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无畏与业务本领恐慌的强烈碰撞。

  从“高校门”踏进“单位门”,本以为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但随着工作推进,我渐渐感到“毕生所学”竟无用武之地,与村民沟通有“壁垒”、农业种植有“盲区”、公文写作有“难题”,岗位工作推进慢、效率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经常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来激励自己: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学历终究是“过去式”,克服“本领恐慌”,我需要重修本领,当好“人民”小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上门入户走访,摘茶叶、挖竹笋,掌握花菜、蓝莓、瓜篓子种植技术。加深公文写作“技能”,积累素材,拿出考研的精神背诵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利用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等,了解党中央的最新动态,学习优秀选调生写作方法,一个字一个字打磨、斟酌,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反复修改,从机关“再出发”。只有保持“归零心态”,常学常新,才能锻造“钢筋铁骨”,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办好实事、敞开“幸福门”。

  驻村成长的未来,是“奋楫扬帆再出发”的攻坚克难与崎岖坎坷的强烈碰撞。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扎根基层锻炼已过半年,在岗期间配合全村做好基层党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入户走访调研、文件材料撰写等各项工作任务,扎实履行乡村振兴使命职责。“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刚出校门就进机关并不缺乏激情干劲,缺的是基层经验,少的是荆棘磨砺,既然选择了家乡,就必须坚定扎根家乡的信念,就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切实把肩上的担子扛起来,要常学基层一线这本“无字书”、褪下“书生气”、填补“能力缺”,敢于走出“舒适圈”,跳出“安乐窝”,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锤炼斗争品格,主动投身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乡村振兴最“前沿”,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当“热锅上的蚂蚁”、啃“最硬的骨头”、接“烫手山芋”,把“绊脚石”当作“铺路石”,始终保持昂扬斗志,拒绝“躺平心态”,在新时代赶考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发布人:在组织部打零工 发布时间:2023-5-9 11:41 收藏 阅读人次:2978

初审:邱莫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