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选调札记:“爱吃苦”的老杜书记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陈师街道选调生 李晟 季傲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从枕典席文的冬到尘埃落定的夏,我们总是在不断重复相遇与离别的故事。硕士毕业后,我带着一腔热血来到周恩来总理家乡,踏上我的选调生之路。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陈师街道有个从名字到氛围都很和谐的地方——“同心村”。老百姓常开玩笑说:“同德才能走得更近,同心才能走得更远哦!”有个人却一本正经地说:“基层工作就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他就是老杜,同心村的村支部书记。

  犹记得那是一个盛夏的清晨,我初至同心村部报到,迎面便见一位风风火火、雷厉风行的中年男子,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粗糙,眼神却显得很是坚毅。后来才知道,杜书记的“风风火火”不仅仅是说话的声音洪亮,更是他“自找苦吃”风格的体现。与“爱吃苦”的老杜书记相识的半年多时光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承载了我太多的酸甜苦辣,也使我从一位“基层小白”逐步蜕变成了熟悉这片土壤“阡陌交通”和“鸡犬相闻”的同心村“新农人”。

  牢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自找苦吃”中淬炼“敢于吃苦”的过硬品格。

  同心村有着典型的“城郊村”特征:毗邻涟水城区,离淮安机场仅数分钟之遥;人员繁杂,流动务工人群多;基建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落后……这里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眼下发展的各种困境,可以说,在同心村开展各项工作的意义、压力都很大。

  “征迁工作复杂琐碎,一开始我也有怕苦、畏难的情绪。但是看着乡亲们淳朴的笑容,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我所能推进工作,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这次项目拟用地总面积近2000亩,涉及房屋搬迁共225户。征迁工作被誉为“天下第一大难事”,挑起这样的担子,老杜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在工作之初,老杜便在村部定下一条“铁规”,就是对于老百姓提出的问题,不能说不能办、等着办、瞧瞧看,要说怎么办、早点办、赶快办。老杜以同心村部为基础,成立了搬迁指挥部,先后20余次召开座谈会、交流会、听证会,发放近千份调查表、意见书,对梳理出来的23类问题,认真调研、集思广益、一题一策,彻底解决了搬迁户的所思所虑。

  铭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自找苦吃”中锤炼“乐于吃苦”的过硬精神。

  征迁工作,一头牵着经济发展,一头牵着群众切身利益,急不得也慢不得。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直通村部的路还是“黄泥巴”路,晴天尘土激扬,雨天走上十几步,鞋底要沾几斤泥,跺掉后却又立刻沾上。

  面对恶劣的环境,老杜丝毫没有表现出畏惧。他牵头组织了44名素质好、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年轻干部,组建成6个搬迁工作组,发扬“早五晚九”的工作作风,把村里的事当作自己的事,黑夜当成白天干、雨天当成晴天干,让大家建设村庄的热情持续高涨,也将征迁进程稳步向前推进。

  老杜常常和我们念叨:“基层工作就像是在开锁,不要怕吃苦,打开‘心门’才能走进‘家门’”。村民刘叔离异后和患有精神障碍的父母一起生活,家庭条件非常困难,对征迁工作也存在抵触情绪,看到工作人员就绕着走。老杜查明原因后,果断实行“一户一策”,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在政策范围内最大程度予以照顾,连续7个日夜上门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并动员亲属做其思想工作,最终用诚意打动刘叔同意搬迁。

  谨记“好事尽从难处得,成功莫向易中寻”,在“自找苦吃”中磨炼“善于吃苦”的过硬本领。

  一句“我们要自找苦吃”,点燃的是村“两委”的干劲,暖的是村民的内心,实现的是村庄的发展。在老杜的带领下,项目攻坚小组不畏困难、夜以继日、连续作战,征迁项目3天完成农户签约率99.1%,29天实现净地交付,提前15天完成征迁任务,唱响了“协议签订快、农户搬迁快、房屋拆除快、土地平整快”的“四快”协奏曲,同心村也被授予“重特大项目攻坚单位”。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中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择一事终一生,十年逐梦再回首,我依然毫不后悔;若是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依然会选择扎根基层。”谈及此处,杜书记的回答掷地有声,“怀揣技术的新农人是新型乡村产业的关键环节,也是连通乡村经济要素的纽带,我将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人心,读懂习总书记的五四‘回信期许’,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场,为打造绿色富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发布人:安东时评 发布时间:2023-5-9 23:10 收藏 阅读人次:3432

初审:向阳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