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固本之基和长远之计。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也是党员干部的“雁巢阵地”,但是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仅仅依靠干部自身,难免会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而农村无职党员作为基层党员队伍的绝大多数,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人脉广、威信高、经验足,是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基层党组织要对其搭建广阔舞台,通过教育培训、量才定岗、精准管理、量化考评,实现“无职有识、无职有位、有位有责、有位有为”。
定向教育培训抓“塑形”,积蓄“微能量”,变“无识”为“有识”。“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针对农村无职党员自身素质不高、影响作用发挥的问题,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实用技术培训、履职能力培训入手。结合本土村情和个人发展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实行精准调学,破解“冷热不均”难题。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农村无职党员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化教育,接收能力普遍偏低,“文绉绉”的“填鸭式”教学并不适用,必须改变以往“开大班、上大课、一刀切、一锅煮”的培训方式,要多一些“体验式”“互动式”的教育方法,按照“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的原则开展培训,利用好田间地头、广场空地、农家院落等场所,结合民俗体验、农事活动、红色文化等资源,创新性实施“滴灌式”培训,确保无职党员学习先进经验,掌握所需技能,挺直“腰杆”。
科学量才定岗促“成形”,提升“内动力”,变“无位”为“有位”。“人无岗位不免行其志”,一个良好的岗位能够让党员更好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而科学合理的岗位设计会让每一个党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优势。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做好调研工作,聚焦群众需求、本村发展规划和年度中心工作,依据“按需设岗、因事设岗”的原则,科学设置环境卫生整治岗、政策宣传岗、民情调解岗、村务监督岗、技术咨询岗等服务岗位,并通过正式会议、民主表决、拟制文件等方式形成有据可依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制定出合理的岗位待遇。定岗之后就是定人,要开展摸底排查,将党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素质、健康状况、家庭状况等基本信息纳入人事档案,动态管理。在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自愿申报与民主推荐相结合,按照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择优录取,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高效精准管理防“走形”,把稳“先锋旗”,变“无责”为“有责”。“纲不易,目不瞠”,针对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履职环境差等问题,基层党组织要严格建立权力运行台账和权力监督台账,组织村“两委”联合驻村工作队与每名上岗党员结成搭档,签订《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承诺书》和《无职党员帮扶帮教承诺书》,实行履职尽责记实制度,确保全过程监督。无职党员也是党的重要成员,代表党和政府的形象,要以党纪党规规范言行,认真组织无职党员参加“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谈心谈话等活动,为其打扫思想“尘埃”,促使无职党员明底线、知敬畏,讲规矩、守纪律。古人云,“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要始终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无职党员不是“苦力”,要充分尊重上岗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给予其相同的福利待遇,落实生活补助、缴纳人身意外保险、组织健康体检等关心关爱措施,提升无职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
量化考评指标“正形”,增强“牵引力”,变“无为”为“有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策好不好,要看百姓是哭还是笑。”工作做得怎么样、作风实不实,群众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评判权。为了避免“尸位素餐”“怠惰无为”“滥竽充数”等不良情形发生,必须量化考核指标,实行奖励先进、鞭策落后的“正反激励”,将考核结果直接与个人收入、评先评优挂钩,倒逼上岗党员比学赶超,加油干、卖力干。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即时记事、季度评分、年度排名的方式进行考核,将考评内容分为工作实绩、党风廉政、参训表现、考勤情况、个人品德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每个环节都赋予相应分值,邀请领导干部和群众代表对上岗党员进行监督评议、打分评价,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张榜公布。根据考评结果,对先进典型发放实物奖励,进行广泛宣传,对作用发挥不明显的无职党员,进行谈话、诫勉,调整岗位,促进上岗党员认真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