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调查研究当做到“每事问”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委组织部 肖安琪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在《论语·八佾》中,提到“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提倡“每事问”,即遇到每件事都要请教。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到了孔子的“每事问”:“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旨在号召党员干部扎扎实实地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当下的党员干部在做调查研究时,也要做到“每事问”,主动地问、细致地问、反复地问,确保问出真情况、解决真问题,让调研调出实情、研出实效。

  不理解的要主动问。一些党员干部调研时单纯走过场,漫无目的地看点位、听汇报,对发现的问题、不理解的地方不想问、不会问,调研工作雁过拔毛,达不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目的。主动问,意味着人的反思反省、求新求进、探究深研,是对工作主动思考、查漏补缺的过程,党员干部在开展调查研究时,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将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和经济发展大局,对标对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上级工作要求的贯彻执行,找到在推进工作中的难点堵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短板,带着问题开展调研,迈开步子、扑下身子,到工作范围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主动问基层干部、农村党员、车间工人、村民居民等了解个中详情的人,把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如此才能对是什么、为什么有充分的见解,进而把准脉搏,精准施策。

  不熟悉的要细致问。一些党员干部在开展基层调研时,简单地对一线反映的问题情况搜集起来就“打道回府”,认为这就落实了“下沉一线开展调研”的目的。然而,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盘根错节,仅凭简单的问题搜集往往只能停留在表层现象,如果不刨根问底,则容易忽略事物的本质,无法找到症结所在。比如说,群众反映发展本村特色产业难,而这背后成因究竟是无思路还是无资源、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现时政策受限,都需进一步的细致查问。党员干部开展调研前,对自己不熟悉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通过系统收集领导讲话、行业文件、工作报告等各类材料,对其背景、现状和发展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找准切口,针对特定目标对象梳理问题清单、细化调研提纲,避免调研“散光”。在调研时,要坚持“下马看花”,深入基层一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多问基层干部、相关负责人、周边群众的意见与看法,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劳动生产中日积月累的经验智慧,始终如一名“小学生”虚心向人民求教,问清楚目标对象的产生背景、形成原因、典型表现等,像解剖麻雀一样,把一个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问透彻,如此方能去伪存真、把脉问诊,找到矛盾问题的症结所在。

  不明确的要反复问。有的党员干部调研时轰轰烈烈,调研后销声匿迹,对基层提出的问题没有反馈、对群众反映的呼声没有回应,这样的调研丢了魂、失了本。开展调查研究不该限于一时一事、一问了之,而是随时的、经常的、广泛的,是奔着问题去,向着解决问题走。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在短期难以解决的、思路不明朗的就多询问、多调查、多研究几次,多问问同一现象的不同主体,多走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听听群众所想所需所盼,多召开几次相关利益群体碰头会了解现实困难,多组织几次阶段性成果交流会听听各部门各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同时,不能把问“怎么办”当作问“怎么样”,要从群众的实际出发,从问题的本身出发,在提出对策、解决问题后多问问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耐心倾听群众提出的建议意见,及时纠偏,不断提升决策部署的精准性,真正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不负党和人民的期盼。
发布人:可乐十二 发布时间:2023-5-12 16:52 收藏 阅读人次:2429

初审:吴晓 编辑:礼嘉 责编:李一画 回复